>
>
【黄河艺术】山西鼓乐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艺术】山西鼓乐

浏览量

【黄河艺术】山西鼓乐

 

 

第一,晋北八音会。山西晋北的民间打乐,也叫八音班会,俗称“鼓班”、“鼓匠”。主要流行于忻州、代县、五台、定襄、原平、繁峙、宁武等地。晋北八音会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乐种,几乎每个县都有几班或几十班演奏单位。

 

晋北八音会起始于秦末汉初,发源地为现在的宁武、原平、静乐一带。初为仪仗壮威之乐,后被引入军中,继为宫廷大典与娱乐之用,也用于帝王将相丧葬与宗庙祭祀。

 

 

晋北八音会的乐器组成经过了三个阶段:在秦汉至魏晋时期,基本上是胡笳、短箫、横吹;南北朝至唐宋,胡笳已被淘汰,箫笛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特别是有了笙的加入,在音域、音质、音色、表现力等方面较之汉魏时期又有了丰富和发展;金元至明清,由于唢呐的引进并在民间流行,成为八音会的主奏乐器,唢呐的加入使晋北八音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中坚乐器,许多流传很广的优秀曲目都是由于唢呐的吹奏而来的,如《大得胜》等。

 

 

晋北八音会以它那高亢明亮、令人心情激荡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已成为当地婚丧嫁娶、迎神赛会、集市集会、开张喜庆、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形式。忻州、定襄、原平、五台一带艺人多、技艺高,且曲目丰富,流传极其广泛,在省内外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被称为晋北八音会的代表。其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笙、管子、口哨、哑腔。打击乐器有战鼓、马锣、水镲(即镜镲)、手锣、硬镐子(即小镐子)、戏鼓(小鼓子、板鼓)、手板(即磕板)、梆子(木头),在吹戏时还要配胡胡和三弦等。

 

2.演奏均以小集体出现,俗称班子,由6至8人组成,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这些艺人们大多是一专多能,吹唢呐的不但能吹管子、口噙,还能吹笙、掌鼓板;吹笙的有时也要吹唢呐、掌鼓板,这样既节省人员又不影响效果。

 

 

3. 吹打技艺多变。八音会乐器构造虽简单,但表现力却极丰富,晋北民间吹打艺人多为世家,他们有着高超的技艺和过硬的功夫,如吹唢呐和管子,技艺全在嘴和鼓上,调性、音高、音色、强弱、快慢、节奏、情感,完全靠唇舌颚喉对气息的运用和指法技巧。

 

4.曲目丰富。晋北八音会的曲目大致可分四类,即:社火曲牌、戏曲唱腔、民间小调庙堂乐曲。社火曲牌以《大得胜》为代表,这是一首古“军中乐”,主要描写军队出征得胜归来的情景,整个乐曲欢快明亮、热烈、令人振奋。戏曲唱腔以唱段为中心,根据剧情吹奏出各种角色,代表曲目是《二进宫》。民间小调以忻州、定襄一带的民间小曲和二人台为主,代表曲目如《走西口》《打金钱》等。现在不少的年轻艺人也吹奏流行歌曲及电视剧的插曲。

 

 

在晋北八音会中,以《八大套》乐曲最为著名。《八大套》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有关八大套的历史渊源未见有准确的记载,据考证,至少清初已在民间形成,20世纪初达到极盛阶段。后来由于日军入侵,使该乐种受到严重的摧残,不少乐谱和有关文字资料散失,50年代后又逐渐兴起。近年来,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八大套》得以丰富和发展,已成为晋北八音会中最为完整、最为古老和最有代表性的曲目。

 

《八大套》虽然形成于晚清,但包含了许多唐宋元明遗音。全曲共8套、69个曲子,曲调来源主要是民间器乐曲。有一部分是来自五台山的庙堂音乐和当地的民间歌曲。每套由多首曲牌按固定顺序联缀演奏,大多以管子主奏,其他吹管乐器有海笛、笛子、笙,打击乐器有堂鼓、板鼓、大钹、大锣、小锣、云锣、梆子等。

 

《八大套》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也曾被五台山青庙宗教音乐吸收,在禅门佛事赞偈仪式中演奏。

 

 

第二,上党八音会。上党八音会是指广泛流布在山西上党地区(即今晋东南)的吹打乐,它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宋代的队戏演变而来,到清代得以完善和发展。上党八音会以高平、长子、屯留、潞城、襄垣等县为代表,演奏曲目主要是民间曲调、秧歌和当地戏曲音乐,尤以演奏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的唱腔曲牌为多。

 

 

上党八音会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很受当地城乡人民的喜爱,无论是城市的开业庆典,或是农村的红白喜事,非它莫属。“白事”要在送葬的前一天吹上一个通宵,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红事”则是在成亲那天,男方要带上八音会演出队到女方家迎亲,女方村里的人们则要拦截吹打,直到满意才放行。

 

 

上党八音会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坐唱吹打,一种是滚动吹打。前者主要适用于开业庆典或灵棚下的“白事”吹打;后者则广泛适用于婚丧嫁娶等街头表演。表演时可用躺、跪、蹲、爬等多种形式,表演的曲目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择。

 

上党八音会的曲目主要有三类,其一为民间乐曲,代表曲目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学》三组吹打套曲,共包括30多首曲子。其二为秧歌乐曲,具有代表性的是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泽州秧歌。其三为戏曲音乐,主要选取的是上党梆子音乐,常用的乐曲有《中四六》、《四六》、《四十八梆》、《大家伙》、《一马三箭》、《大起板》、《长皮》、《跌断桥》等。

 

 

上党八音会的吹奏乐队没有固定编制,可大可小,灵活多变,随意性较强,但一般人数最多不超过15人。乐队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吹奏乐器包括大、小长唢呐、中唢呐、笙、竹笛及丝竹乐器等;打击乐器沿用的是上党梆子的全套乐器,有老鼓、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和小镲等。

 

 

长唢呐是上党八音会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乐器,这种唢呐由双簧的哨子、杆子和铜碗三部分组成,分大卡和小卡两种,铜碗较大的称之为大卡,而铜碗小的称之为小卡。长唢呐与传统唢呐不同的是,它的杆子上没有音孔,发音体是由吹奏者本人的嗓子、唢呐哨子和唢呐杆子三部分组成。这种唢呐在演奏方法上也不同于传统唢呐,吹奏者一般用左手持唢呐,右手在铜碗旁边进行上下左右移动,控制音色的变化。如果吹奏者本人嗓音条件好,对曲子掌握娴熟,那么吹出来的曲调就优美动听。

 

3c9d327d34f64a7a992f619f9f373628.jpeg

 

老鼓是晋东南地区泛用的一种扁型大鼓,木制鼓框,两面张以牛皮,直径2.8尺,高8余寸,其音响雄浑威武,是八音会、民间锣鼓、上党梆子等音乐班社常备的乐器之一。技艺娴熟的鼓手们可在锣鼓经的制约下击出各种不同的变化节奏,并结合鼓的外圈、内圈等处穿插演奏,既增加了演奏的气氛,又丰富了鼓的音色变化。

 

上党八音会的其他乐器也各具特色,在演奏吹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添热闹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