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古代黄河酒肆餐馆之隋代三市
黄河流域是我国酒肆餐馆产生时间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之一。
隋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明显的特征就是表现在都市的繁荣上。特别是东西二京,更是当时全国的商业中心。东京洛阳作为黄河流域古代的大都市,自周朝建都后,经历了九个朝代,在隋代时,已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城市商业市场。当年的东京洛阳有三个大的市场,即东市丰都、南市大同、北市通远,简称“三市”。
据史书记载,洛阳的“三市”占地宽广,各种行业市场里都有,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市场规模相当大。如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适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这些市场都是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场所。尽管所设摊点和店铺以服务于商业贸易活动为主,但其中经营饮食品种的店肆显然不在少数。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诸番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为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买卖者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这里虽对隋炀帝在外国人面前假充阔佬的举动有所讥评,但也足以说明当时市场上的酒楼饭馆,不仅接待国内食客,而且还可以接待外国商人。在西汉虽然也有外使通商,但大多住在宾馆之内,由天子赏赐宴席。像隋炀帝这样在市场中的酒楼饭馆里大摆宴席的情景还并不多见。
其实,东京洛阳的贸易“三市”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形成。当时的“三市”除城西大市与隋代的北市通远方位不同外,其他两市的方位都相同。
北魏洛阳的“三市”有城西大市、城东小市和城南四通市,市场上的商品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可以说珍宝奇货、山珍海味,无所不备。其中大市是商业贸易的中心,有各种各样手工业品,“五味八珍”俱全;四通市又作永桥市,为当时的国际贸易市场,也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第一个在宾馆附近形成的饮食市场。这里靠近伊水和洛水,交通便利,不仅有各国疗人居住的“四夷馆”,而且一万多家外国商人在此建造了房屋。
据《洛阳伽蓝记》载:“永桥市伊洛之鱼,多卖于此。士庶须脍,皆谐取之。味甚美,京师语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在异乡人较集中的宾馆附近设饮食市场,确是一条成功的生意经。
如果追溯一番黄河流域的“三市”渊源,并非始于北魏,其历史距今两千多年。汉代,农业和手工业成绩斐然。经过文景之治,“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这样,城镇商业的发展更加迅速。都城长安,设有西市、东市和槐市,《汉赋》中形容道:“九市开场,货别随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壤货方至,鸟集鳞萃,鬻者兼嬴,求者不匮”。故而许多“酒家开肆,待客设酒栌”。至于其他地方,只要是“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出现了“熟食遍列,肴旅成市”的红火景象。
从汉代长安的“三市”到北魏、隋代洛阳的“三市”,其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饮食市场的建立,促进了黄河流域同各民族、各地区的烹饪技法的交流,在传播黄河流域饮食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