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美河口:不废长河万古流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大美河口:不废长河万古流

浏览量

9月的黄河口,葱茏辽阔,众物丰茂。东方白鹳正在高耸的巢中打理羽毛,静谧的河口湿地碧波千顷,一派和谐,自然本然。

 

长河入海,万川归流,滞沙成地,生生不息,续写着千百万年来填海造陆的传奇。

 

“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全面启程,黄河入海流迎来新的高光时刻……

 

2020年第二次生态调水周期刁口河入海口航拍    梅涛 摄

 

 

01大河息壤黄河口

 

黄河河口通常指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之间的扇形地域以及划定的容沙区范围。

 

自然时期,受黄河巨量来沙和较弱的海洋动力影响,河口流路长期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之中。1855年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以来,经过9次大的流路变迁,逐渐形成了如今广阔的黄河三角洲。黄河携来的丰富水沙和营养盐物质,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这片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著名的莱州湾渔场。

 

黄河口赶海  高冬柏 摄


从空中俯瞰,这片年轻的大地上,有着一条条微微隆起的、偶尔露出黄沙的地带,那就是黄河一百多年来入海所走过的道路——三角洲上的黄河故道。自北向南,依次是徒骇河故道、旧刁口河故道、铁门关故道、刁口河故道、神仙沟故道、毛丝坨故道、现行清水沟流路、甜水沟故道、朱家坨子故道和支脉沟故道。

 

一条条故道犹如芭蕉扇上的脉络,汇集于扇子柄的顶点——宁海。

 

随着胜利油田的开采、开发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条条脉络间,逐步诞生并集中了垦利、广饶、利津的五十余个乡镇、一千余个村庄,更有数不清的钻塔、油机林立其间。

 

1976年5月,黄河入海口人工改道至清水沟流路。通过修筑防洪堤、控导、导流坝以及清淤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黄河已在现行流路范围内安然行水44年,改变了过去河口地区“十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口”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河口地区经历了断流剧痛。当黄河断流至河南开封柳园口时,黄河口的概念已然消失,黄河成了无尾之河。失去了淡水的滋润,河口湿地不断萎缩,土壤盐渍化加剧,动植物减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那是用手丈量河床上龟裂的口子有多宽的日子,是去河边蹲着等待黄河水的日子,是一亩地收不够百十斤粮的日子,是柽柳大片消亡的日子,是飞鸟哀鸣而去的日子……这样的日子黄河口人再不愿重复,但从没有忘记。

 

从1999年3月起,黄委开始实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等多种手段,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让断流的噩梦再未重演。

 

而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念已从诞生逐步走向成熟,开始为河口地区生态恢复与治理保驾护航。“河口生态需水目标研究最初是以利津断面作为河口代表纳入黄河下游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着重河流最小生态需水、河流输沙用水、河流污染防治与输送,兼顾近海海域生态需水。”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黄河河口研究所副总工于守兵说。

 

航拍清三控导工程  张立传 摄


人们开始从生态的角度考虑河口的需求,让活下来的河口活得更好。

 

 

02全面保护新时代

 

作为河口地区的核心地带,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黄河口新生湿地和珍稀濒危鸟类。

 

“多年来,我们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区管委会主任苟宏水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指示后,保护区从保护与修复同步入手、快速行动。

 

霞光四射刁口河  张立传 摄


据苟宏水介绍,通过实施退耕还湿、还滩,全力实施环保专项整治,强化海域执法,保护区实现了依法治区;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与北师大建立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与北师大、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联合实施了盐地碱蓬、海草床和牡蛎礁恢复等重大科研课题,实现了生态保护系统研究,并通过推进实施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为保护区实施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修复方面,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创新湿地修复模式。对于淡水湿地,通过水系连通,疏通黄河漫滩遗留沟汊,恢复湿地与黄河水的交流,恢复洼地,促进水系微循环,形成了水系连通大循环、促进鱼类等水生生物繁衍生息、保育原生植被、构建多样化鸟类栖息地为主要内容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修复模式;对于盐沼湿地,不改变原有的河流水系、地形地貌,而是从营造原有物种发芽生长条件入手,成功种植“红地毯”即盐地碱蓬,探索修复海草床和牡蛎礁;对于有害物种互花米草的治理,全部采用物理模式,从阻断植株向根部输送氧气入手,采用翻耕加围坝水淹、多遍连续翻耕形成泥水隔气层、人工挖除多种方式,已初见成效。

 

万鸟翔集刁口河  张立传 摄

 

同保护区一样,在重大国家战略引领下,快速行动、落地有声的还有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2019年12月27日,东营市政府与黄科院签约共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旨在开展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配套技术应用,提供战略规划和决策建议。

 

一年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按照建设方案,启动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口数学模型系统平台、智慧黄河三角洲大数据平台的可行性研究;围绕流路与海岸稳定、行水格局优化、环境灾害预警等领域重点科学问题,参与水利部流域水治理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项目《黄河下游滩区与河口治理战略研究》;实施重点调研课题《利于黄河河道防洪、生态保护和工农业布局的行水格局调查研究》;提出《黄河三角洲(东营)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建议》;此外,还联合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18所高校院所实施合作项目23项, 开展了春季生态需水研究、生态保护移动应用技术研究、湿地景观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在重大国家战略的引领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加强科学研究,才能更好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指导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凌燕表示。“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力量薄弱,唯有集聚流域内相关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为制订实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黄河口斑斓秋色  孙志遥 摄


在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记者见到了12座用于研究生态农业新模式的生境岛。跟随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科研人员李培广,记者登上了其中一座岛。

 

据李培广介绍,通过微地形改造,他们构建了12座高度不等且坡度各异的生境岛和湖面,总面积约200亩,其中水域、坡面和岛顶的面积比例约为3:2:1。在每个生境岛之间,挖深度为2~3米的人工湖作为集水区,蓄集淡水,形成不同水深的水生生境。湖内挖出的土壤用于构建生境岛,其中9座生境岛高度为1.2米,3座为1.5米。岛顶为平面,通过堆高相当于降低了地下水位,使土壤返盐得到抑制,可促进土壤自然脱盐,防御季节性涝害,形成了高度不同的旱生生境。生境岛的坡面为坡度不同的缓坡,坡面与水域距离不同,将导致土壤含水量和盐分的不一致,在坡面形成了坡度各异的湿生和中生生境。各个生境岛之间用土桥相连,便于观测人员对各区域进行考察,每个土桥下水域中埋设80厘米口径的玻璃钢管,用于连通水系。水域可以蓄集降雨,用于生境岛灌溉,实现土壤淋盐保水功能,并能促进陆域与水域的物质循环,同时营造出了水生—湿生—旱生和不同水深的生境。生境的多样化将导致景观多样性和食物网复杂性,既能满足生态保育的功能需求,又可为发展多样化农业生产模式提供物质基础。

 

红毯迎宾  胡友文 摄

 

在其中一座岛上,记者既看到了精心种植的枸杞,也看到了自然生长的盐地碱蓬。“这个研究主要针对三角洲滨海盐土地下水位浅且矿化度高、干旱盐碱与淹水涝渍双重胁迫、区域淡水资源匮乏等障碍因子,基于空间协调和物质循环模式,突破传统种植业,向湿地生态农业转型,构建了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湿地的生态农业新模式,尝试打造适合滨海盐土生态功能恢复和产能提升的‘盐碱地生态农牧场’。”李培广介绍说。

 

记者在这一方小小的试验站内看到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努力寻找着它们的平衡点,并正在悄然描摹着等比例放大、美好的明天。

 

 

03生态补水活棋来

 

回望过去的一年,对于黄河口来说,最大的欣喜莫过于生态补水。

 

今年,黄委结合汛前水库腾库迎汛,开展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将生态调度促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提前编制生态补水方案,疏浚补水通道,全面打开了生态调度空间。6月26日8时,现行入海通道清水沟流路北岸1号闸率先过流;6月29日16时,故道刁口河流路开始生态补水;7月17日,集中生态补水结束,共计21天。

 

清水沟河道南岸补水  张立传 摄


黄委水调局副局长程艳红告诉记者,此次大流量下泄为黄河三角洲和近海地区生态环境带来“输血型”改善,补水流量大、总量多、速度快、效果好,均创历史之最。全程共计补水1.55亿立方米,较近10年均值增加237%,是2008年以来补水总量最多的一年。通过刁口河流路首次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补水,改变了以往单一现行入海流路区域生态系统良性维持困难的局面。据综合监测显示,黄河三角洲水面面积达5.90万公顷,较本次补水前增加了0.49万公顷;大流量生态补水期间,地下水位抬升明显,局部抬升高达1.40米;营养盐入海氮通量和总磷通量均为近5年来同期最多,近海低盐度区面积扩展至10万公顷以上;河海交汇线向外最远扩移达23千米,大大遏制了海水倒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趋势,减缓了土壤盐碱化及次生盐渍化进程,增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清水沟河道北岸补水  张立传 摄

 

更为可喜的是,消失20多年的黄河鱽鱼再次现身河口近海水域,昭示着持续多年的淡水补给已使黄河河口及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集中补水结束后,8月26日至9月17日,刁口河流路又开展了本年度第二轮生态补水。山东河务局先后启动崔家护滩取水工程罗家屋子闸、西河口护滩取水工程神仙沟闸两条刁口河补水线路,渠首工程合计输水2528万立方米,使刁口河流路时隔多年再次实现输水入海,入海水量达375万立方米。

 

截至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本年度已实现生态补水1.8亿立方米,补水量创历年新高,对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近海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改善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东营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立城的微信朋友圈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上新”:黄河口特色研学游、黄河铁人三项冠军赛、新上岗的电动观光车、“黄河入海流”主题VR体验、直升飞机空中游览……而这一切都围绕一个主题——既保护自然环境又实现高质量发展。

 

刁口河入海口一千二自然保护区  张立传 摄


“我们的旅游项目以观赏类的为主,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旅游区内的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在周立城看来,保护的举措不仅对旅游业没有负面影响,反而还有促进作用。“虽然为了保护环境园区不能建酒店、餐饮,可能让住宿、餐饮这块的短期利益受到了影响,但是因为守住了河口湿地的原生态,就像一块处女地,长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

 

正是保护措施产生的相对制约促进了景区对长远发展的思考:在保护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必须要把理念提档升级、把设施提档升级、把服务提档升级。“我们不光有观赏、游玩类项目,还有附加产品,‘黄河之水’‘黄河之酒’以及大米、大闸蟹等农产品我们也在开发。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带动周边老百姓一起富裕,带动乡村振兴,这才是高质量发展。”周立城说。

 

和谐相处  张立传 摄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急需在新时期国家系统治水理念指导下,结合未来水沙情势、黄河综合治理战略与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河口地区防洪保安、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以黄河为主轴、以两岸三角洲生态、滨海盐渔、内陆农田和城市景观为重点的‘一轴四区’治理开发格局,统筹河、陆、海系统治理,提出新时期河口治理开发战略。”黄科院黄河河口研究所所长窦身堂已是踌躇满志。

 

从疲于应付改道带来的覆顶之灾,到凭借协作与智慧遏制断流之痛,从保障最小生态流量到补水量创历年新高,河口治理一路蹒跚而来,有停滞、有踏步、有奔跑,也有跳跃。这其中有时代变革的影响,有技术革新的硕果,而贯穿其间的正是从“发展”到“绿色发展”的嬗变。

 

面对新的嬗变需求,一些新问题、新思考亦在筹谋之中。“过去,黄河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的桃汛洪水能够扩展鱼类栖息地,刺激鱼类洄游和产卵,并为近海带来丰富的冲淡水和营养物质。如何通过水库调节塑造类似自然条件下桃汛洪水生态功能的洪水脉冲尤为重要,同时,脉冲时机、历时、峰值的合理确定需要加强指示物种对天然径流过程的生态响应研究。”于守兵对河口生态需水的研究仍在进行。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王厚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黄河口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关键一环,一年来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同时也要看到,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以往有关河口生态系统的研究往往关注河口对于流域变化的被动响应,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如何从河口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提出流域水库调控的优化方案,将为今后河口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龙腾河口  梅涛 摄


同时,如何采取工程措施进一步稳定黄河入海流路、优化三角洲生态补水工程、实施水系连通工程以及开展近海水环境与水生态一体化修复等,也需要新的解答。

 

大河奔涌,拥抱大海。理性睿智驱动着未来,必将书写大美河口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