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晋蒙一家亲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晋蒙一家亲

浏览量

晋,山西简称。

蒙,内蒙古简称。

 

晋蒙黄河大桥.jpeg

晋蒙黄河大桥

 

晋蒙两省区毗邻,交通便利往来,更主要的是同饮一条黄河水、同耕一片黄土地、同唱一曲走西口。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海省,途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由内蒙古河口镇进入晋、陕峡谷。黄河在内蒙古、山西留下了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达拉特旗响沙湾、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湿地公园、内蒙古黄河滩岛;山西偏关老牛湾、娘娘滩、碛口古镇、壶口瀑布、鹳雀楼、大禹渡等奇观。

黄河进入山西的第一站为偏关,巧的是长城从山海关出发,途经北京、天津、河北,进入山西,也来到这里,于是黄河、长城两条巨龙在此聚首。

 

微信图片_20200922154046_看图王.jpg

山西日升昌票号以汇通天下闻名于世

 

晋、蒙虽然有着地缘、水缘,但建立起血缘、情缘、世缘,达到经济融合、文化融合、民族融合,就不能不提起晋商。

明代是晋商兴起的重要时期。

明朝建立后,中国并没有完全统一。在时长27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北部以九边为界,分别是东起辽东,中经蓟镇、宣府、大同、偏头关、延绥、宁夏、固原,西至甘肃,也称九镇。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多次出兵塞北,大规模进击就有3次;紧接着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5次亲征漠北。

 

雁门关.jpg

山西雁门关

 

明朝战乱不断,朝廷不惜倾全国之力,重新大规模修筑长城。即便如此,到明朝中叶的嘉靖、隆庆年间,蒙古俺答部还曾突破重重设防的边境,长驱直入奔袭了山西的晋中、晋西和晋东南。北部边镇地区这种长期的军事对峙和紧张的边境局势,一直持续到明朝的灭亡。

这期间为了防御建造的军事设施建筑成为今天的旅游景点。耳熟能详的就有雁门关、大同城、德胜堡、李二口长城等。

明代北部九个边镇构成的防御屏障,东起辽东镇东海岸,西至甘肃镇嘉峪关,全长5274公里,平时驻军80多万,马匹30多万。驻军最密集的当属“内迫京畿,外控夷狄”的九边之首的大同一带,防御线800多公里,驻军近40万人,配马近16万匹。

大批兵马需要巨额粮饷供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朝廷为此支出巨大。

 

明朝晋商.jpeg

历史上的晋商

 

明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的行省参政杨宪,给朱元璋上了一个奏折。按照这个名为“开中法”的奏议,朝廷不必再自出巨银输边了。而是由商人按照官方要求将粮食运到指定的地方换取盐引(明代由官府发给盐商贩运、出售盐的凭证)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取食盐,最后到相关的售盐区去销售,除补偿转运粮费外的利就归己所有。一般情况是200石粮食换一张引票。

盐铁专卖,是历朝历代既定的国策,商人涉足盐业经营,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尤其是晋商。

晋商的优势,在于边关九镇的大同、偏头二镇位于山西北部,宣府、延绥、宁夏与山西相距较近,晋人又有长期窖藏粮食的经验。于是,他们捷足先登,一方面从江浙、两湖等产粮区运回粮食,另一方面就近取材,招募大批无业游民开垦荒地,实行商屯,待粮食收获后换取盐引。

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到正德八年(1513年),“开中法” 初实行的43年时间里,晋商几乎垄断了向“九边”输粮的业务,并以此扩大经营盐业范围,从只能经营家乡生产的河东盐到遍及全国各大产盐区。

汉蒙两族之间贸易互补性很强,蒙族需要内地的粮、布、棉、丝、铁器和其它各种生活用品,汉族也需要蒙族的马匹、皮毛等物资。山西“极临边地”,正处在北方游牧地区和中原农耕地区的中间地带,历来在两种经济的互补贸易中占有优势。

 

模拟明代马市.jpeg

模拟明朝马市

 

长城能挡住滚滚铁骑,却挡不住商人游贩。明代在大同的得胜堡、新平堡以及杀虎堡建有马市和茶市,满足了两地的贸易需求。

山西地狹人稠,仅以洪武十六年(1381年)为例,山西人口达400万,比河南、河北的人口总数还多30万,而内蒙地广人稀,于是山西人到内蒙经商的特别多,特别是遇到灾荒年景,大批民人移民到内蒙垦荒种地。

清王朝统一蒙古地区,以长城为边墙的意义不复存在,山西商人通过杀虎口(西口)和张家口(东口)进入内蒙古经商的人员骤增。

 

0115faeb-3ba4-47ed-b83a-eef7d5d1d84b.jpg

山西省乔家大院

 

祁县乔家堡乔贵发,因其父母双亡,早年常为人帮佣,是一个温饱无着的光棍汉,乾隆初年,他单身一人走西口,遇到徐沟县大来镇秦姓,开始二人一同在萨拉齐厅一店铺做伙计,稍有积蓄,便转到西脑包(即今包头)开草料铺,兼销豆腐、豆芽、切面及零星杂货。期间一度亏损,几乎歇业。乔回山西祁县种地,留秦守摊。由于生意有了转机,秦于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把乔从原籍叫来,共同经营,移到东前街开设了广盛公客货栈。到嘉庆年间一度受挫后复兴,二人便将店名改为复盛公,共投资白银3万两,经营粮油米面,兼营酒饭、衣服、钱铺,乔氏就此起家。山西祁县著名景点乔家大院就是乔氏在内蒙发迹后回原籍修建的。而这段历史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已有演绎。

同为山西祁县的渠家渠同海,其发迹也是在内蒙包头,他在乾隆初期走西口,经商致富,在包头置有10余顷土地,开设长源厚字号,经营菜园、粮油、茶叶,兼作钱业生意。到乾隆后期和嘉庆年间,其子渠映潢继承父业,又增设长源川、长顺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红茶,销往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国,据说,渠映潢去世时有银120万两,其子各得60万两。

 

表现清朝晋商在多伦地区经商的浮雕.jpeg

表现清朝晋商在多伦地区经商的浮雕

 

晋商从乾隆以后把归化(今呼和浩特)作为基地,向内、外蒙古、俄国拓展,称为“旅蒙商”。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旅蒙商由一年一度往返内地与内蒙古地区,改为在内蒙古地区开设固定商业网点,由行商变为坐商,仅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旅蒙晋商在归化就设有店铺140座,在绥远(现在内蒙古中部)设有店铺180座。在嘉庆以前,归化城的“六陈行”(面铺、碾房等)和“食店行”,基本上完全由山西人经营,其中最主要的是祁太帮,其次是忻州帮、代州帮和崞县帮,他们与当地人通婚生子,在当地扎根下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内蒙古总人口的53%是山西人的后代。

 

晋剧大禹治水.jpg

晋剧《大禹治水》

 

晋商在内蒙古扎根,除财富留在了内蒙以外,作为晋商财东、掌柜和伙友集聚地的呼和浩特、包头也吸引来晋剧班设的表演。于是,晋剧不仅成为了远离家乡的晋商的精神食粮,也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如今,内蒙人还有聆听晋剧的习俗。

而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的二人台,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台来源于生活,唱腔优美、清新、诙谐、明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蒙晋人民的喜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二人台

 

口音,最容易被贴上“外地人”的标签,产生不信任。这是因为外地口音会影响人认知的流畅性,也就是人们在心中处理信息时的顺畅程度。

晋蒙的人给外地人看来,连方言都是一样的,而这种家乡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无形中就增加了信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亲和效应”。

奔流不息的黄河水,雄壮绵延的长城长,余音绕梁的晋剧、二人台,几百年来的频繁走动,熟悉的乡音,割不断的血脉,情深晋蒙。

友邻常走动,晋蒙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