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艺术】盛唐著名黄河宫廷舞(下)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艺术】盛唐著名黄河宫廷舞(下)

浏览量

【黄河艺术】盛唐著名黄河宫廷舞(下)

 

八、春莺啭

一个春天的清晨,唐高宗刚漱洗过坐在便殿里,感到春日洋洋,暖风宜人。这时,忽听到殿外新绿的枝头上,一只黄莺婉转地唱着歌子。高宗立刻把乐工白明达传来,叫他写一支曲子,把自己听黄莺鸣啭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支曲子就是“春莺啭”。因乐曲作者白明达原籍龟兹人,是隋、唐两朝知名的伶工,这个曲子含有明显的龟兹乐成分,后来配上舞蹈,舞时还有伴唱,属于软舞类,是唐代教坊中很有名的节目。

 

 

宫中花园内表演“春莺啭”,主要伴奏乐器是羯鼓和琵琶,配有箜篌、大弦、筝等器乐,并串有鸟声,再加上“啭”的美妙自然歌声。舞者身轻如燕地迎风回旋,骤然伫立,快速、轻盈的舞姿,始终不离一块美丽的地毡,既有柔美的灵韵,激情的升华,又有“喜柔条于芳春”的变化,反映了百鸟争春、低回婉转的自然美。

 

 

在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西域乐舞艺术,加以创新改革,盛唐黄河舞蹈节目“春莺啭”形成了它自身的风格特点,显示出独具的魅力。

 

 

“春莺啭”曾传到朝鲜、日本。朝鲜《进馔仪轨》记载此舞的编创情况与我国史籍所载相同,并载:“春莺啭....设单席,舞伎一人,立于席上,进退旋转不离席上而舞”,并附有图,一女伎,头上簪花,宽袖长裙,帛带飘扬,展臂而舞。书中载有一首歌词:“娉婷月下步,罗袖舞风轻。最爱花前态,君王任多情。”

 

九、霓裳羽衣舞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23.jpg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乐舞大曲。

关于霓裳羽衣舞,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天宝初年,一个有秘术的道士把唐玄宗引到月宫,见几百个仙女正在广寒宫中翩翩起舞,那音乐非常美妙,问乐曲名字,说叫“霓裳羽衣”。玄宗暗暗记下了旋律,回来后,把梨园弟子找来,按他记下的声调,作出了霓裳羽衣曲。

 

 

唐代诸多诗人非常喜欢《霓裳羽衣舞》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 :“ 《国史补》言:‘客有《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王维对于《霓裳羽衣舞》熟悉到如此地步,可见喜爱之深。白居易也非常喜欢《霓裳羽衣舞》 ,自称“千歌万歌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 。他有长诗《霓裳羽衣舞(和微之) 》 。此诗对乐舞表演全过程做了生动的描述,已经成为研究《霓裳羽衣舞》的重要资料。

 

 

《霓裳羽衣舞》的命运悲喜交并。应该说,在唐代,它的命运是好的,虽然玄宗之后,此乐舞很少演出,但偶尔还可以见到。 《碧鸡漫志》载:“宪宗(805年- 820年) ,每大宴,间作此舞。文宗(826年- 840年)诏大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雅乐及《霓裳羽衣曲》 。是时四方大都邑及士大夫家,已多按习,而文宗乃令冯定制舞曲者,疑曲存而舞节非旧,故就加整顿焉。 ”五代,由于战乱,更重要的是江山易主, 《霓裳羽衣舞》逐渐湮没,至宋代, 《霓裳羽衣舞》已难觅其踪。大学者沈括在山西曾见《霓裳羽衣舞》残谱,竟然不知是否真实。南宋丙午年间,姜夔在长沙乐工的故书堆中发现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然虚谱无词。近代学人吴梅曾整理过《霓裳羽衣舞》乐谱,并排练过这一乐舞。吴梅用的曲谱来自清代《长生殿》中的《霓裳》曲牌。这一曲谱与唐代的《霓裳羽衣舞》是不是相似,有多少相似,就难说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萧友梅曾根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诗,编出《新霓裳羽衣舞》 。1923年12月,他亲自指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演出过。此外,也还有人编出名为《霓裳羽衣曲》的乐曲,但均属现代人的作品,与唐代的《霓裳羽衣舞》没有多大关系了。

 

十、何满子

“何满子”是唐代含有多段的歌舞大曲。

何满子是人名。根据白居易的注释,何满子是一位音乐家,得罪人狱,被判死刑。临刑前,进此曲想赎死,但没被赦免。他生平作了多少曲调,无从知道,只知他被杀后留下一个曲调,后人以何满子的名字命名。

 

 

这是一首悲歌,属商调曲。内容含四段乐曲,可配四段歌词,表演起来每段曲调和歌辞都可重复一次,把人引入情感与想象的天地。

 

 

《何满子》舞蹈属动作舒缓柔美的软舞。它是一种以何满子身世为主的歌舞,也是第一个用舞蹈形体动律来表现唐代乐伎悲惨命运的黄河舞蹈文化。它是悲、壮、美三者结合的产物,在悲中含有繁音促节、亢爽激昂之声,使人有壮美之感。开始声情平和宽抒,舞蹈绰约动人,以后渐渐转入弛慢而急促悲凉的声调,感情从安详到郁劲,从悲伤到激愤,以其表达乐师的悲愤心情。舞姿扭腰摆胯,妩媚动人,神情修目流眄,诉说心中不平。这种情感,代表了唐代无数依此为生的乐舞伎,唱出了她们的不幸,舞出了她们的心声!

 

 

在表现何满子临刑时,即舞蹈的高潮部分,湘神弹着瑟,秦女吹着箫,郑旦西施表演美妙的歌舞。哀怨的箫瑟悲凉的乐舞,冲断了成行的飞雁,甚至连巫峡的猿猴都在哀鸣,场上又反复奏了三遍《鹿鸣》古曲,并由歌伎领唱,众人边舞边举杯迎接何满子,满子羽化而登仙,红螺又发出阵阵哀怨。

 

十一、踏摇娘舞

相传,北齐时有一个姓苏的人,面目丑陋,长个酒糟鼻,没有一官半职,却自称是“郎中"(古官名),他还是个酒鬼,常常醉酒回家,就把妻子拖来打一顿。他的妻子貌美,擅长歌唱,无故挨打后,含着委屈和痛苦向左邻右舍诉说她的不幸。当时的人就根据这对夫妻的事,编了这个歌舞节目来演唱。

 

 

节目原由男子扮成妇人,边唱边走,徐徐入场,并随着歌唱的节拍摇动着身体。她唱一段,旁边的合唱队便齐唱和道:“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一唱三叹,仿佛邻人对她不幸的同情和叹息。接着,丈夫上场,表演殴打妻子的动作。

 

 

反对封建夫权,反对压迫劳苦妇女,黄河舞蹈以轻松诙谐的嘲弄,以令人心酸落泪的手法,混合出一种具有特殊韵味的艺术,揭示了古老黄河文化中的糟粕与混浊,鞭答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显示出广泛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因而,“踏摇娘”在唐代十分流行。

 

 

为什么叫“踏摇娘”呢?《旧唐书·音乐志》的解释是:“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教坊记》解释是“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在流行的过程中,,演变成“谈容娘”,其表演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变化,《旧唐书·音乐志》载:“踏摇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教坊记》踏摇娘条载:“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