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艺术】盛唐著名黄河宫廷舞(中下)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艺术】盛唐著名黄河宫廷舞(中下)

浏览量

【黄河艺术】盛唐著名黄河宫廷舞(中下)

六、拓枝舞

“拓枝舞”是源于西域石国的一种乐舞,属“健舞”类。唐人的诗篇中有很多描写“柘枝舞”的佳句。这些诗作常常写到动人的鼓声,如:“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等等。充分证明“拓枝舞”是在鼓声伴奏下出场、起舞的,其舞蹈必然具有节奏鲜明、气氛热烈、风格健朗的特点。

 

1111.jpg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舞者头戴卷檐虚帽、或珠子镶嵌的珠帽、或绣帽,帽上缀有金属小铃铛,舞动起来,发出叮当的响声,身穿柔软贴身、质地轻薄的绣花窄袖罗衫,纤细的腰身,垂束着花带和珠翠饰品,脚蹬红色锦靴。面部化妆也很讲究,在两眉之间放上花钿,眉毛喜欢画得很浓。其装扮形式别致,色彩鲜艳,线条富于流动美。

 

 

综观唐诗咏叹,仿佛身临“拓枝舞”精彩表演:

嘭嘭的鼓声引出了佳丽的舞人。她站在华美的地毯上面,向观众优雅地行了个礼,舞蹈开始了。她展臂如飞,巾裙飘扬,窄长的舞袖,时而应着鼓声翘起,时而低垂拂着地毯。那穿着锦靴的双脚,随着快速复杂的节奏踏舞。金铃随拍响动。只见她,时而亚身偃卧,忽而又背转身去,现出娇美的身影。舞蹈进入高潮时,鼓声紧催,舞姿变得异常迅急,致使舞衫袒去半肩,露出臂膀。舞人回过头来流转秋波,显示出无比妩媚之态;那似无骨般柔软的下腰姿态,令人惊叹不已。在嘭嘭的鼓声里,舞者又斜身一拜,结束了她的舞蹈。

 

 

“拓枝舞”传入中原以后,在广泛、长期的流传中已逐渐发展变化,从保持原有民族风格的单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双柘枝”,还有儿童舞蹈《屈拓枝》(或作《屈枝》)。

 

 

“拓枝舞”在唐代较为普及,教坊、军营、士大夫家都有这个舞蹈。有些舞伎是专门跳这个舞的,称为“拓枝伎”。

 

七、绿腰舞

和“胡旋”舞、“胡腾”舞风格迥异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绿腰"舞。“绿腰”又名“六幺”、“录要”、“乐世”,是唐代创制的软舞。

 

 

据白居易《乐世》诗序说,唐贞元(785- -805)中,乐工给德宗献了一首曲子,德宗命乐工将曲中最主要或最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所以叫“录要”。

 

22.jpeg

 

初时,曾被编为不同调式的琵琶独奏曲,广为流传,竞争角逐。当时,有这样一段佳话:贞元中,长安大旱,在规模盛大的祈雨活动中,东、西两市搭楼“斗音乐”。东市由著名琵琶演奏家康昆仑弹了一曲《新翻羽调录要》。接着,不甘示弱的西市请了庄严寺僧人段善本,将同曲移在“枫香调”弹奏。音色响亮雄浑如雷鸣,技艺精湛、引人人胜。众人皆惊叹不已,当即,康昆仑便拜段善本为师。

 

 

唐人李群玉曾作《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便是写“绿腰舞”。诗歌全文为: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纹。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坠珥时流盼,修裾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全诗共有八十个字,展现了绿腰的绝美舞姿。诗句开篇描述了一位美丽的佳人穿着有修长衣襟的长袖舞衣,舞姿轻盈柔美,以舞袖动作为主。舞初起,舞姿徐缓而富于变化,动作流畅,连绵不断。甩动双袖,低回处如破浪莲花,急舞时如雪飞蒙,衣襟也飘舞起来,好像要乘风飞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六幺》乐曲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说明绿腰舞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