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故事】大泉山的样子很美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故事】大泉山的样子很美

浏览量

【黄河故事】大泉山的样子很美

 

大泉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城南12公里处,海拔1200米,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因水土保持而享誉神州。80年代我在大学学的是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是专业课,因此说起来对大泉山并不陌生。

据大同府志记载,大泉山又名白登山,北魏太祖曾在此游猎,同时,大泉山也曾是古战场,有名的“白登之围”就发生在这里。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于白登山7天7夜之久,白登之围后,西汉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实行了“和亲”政策,把汉室宫女远嫁给匈奴首领,平息了战火,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放前,大泉山怪石嶙峋,山体裸露,水源奇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歉收,因“天旱担不满锅,雨涝爬不上坡”而养不住人,全村只有28户80多口人。虽然村子周围有8座大山、两条大沟、72条小沟,但“山山和尚头,水土遍地流,谁见谁发愁”。

1938年,河北省怀来县农民张凤林出家,到大泉山村凤凰山娘娘庙既看庙又教书,靠200亩庙田收租。4年后,天镇县顾家湾村农民高进才,也来到这里谋生。他们两人在自发的治山治坡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开始植树,保持水土。1951年全省农民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他们二人捐献5000斤山药,这在现在也是个大数字。1955年,阳高县委书记王进为他们种树治理水土流失写了一篇典型调查报告,报到省委书记陶鲁笳那里,这篇文章后被收入毛主席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毛主席把原来的标题改成醒目的“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按语,“很高兴地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的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高度评价了大泉山水土保持这个典型。之后,全国有22个省市区的几十万各级干部、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等著名学者、苏联和美国的4名水利水保专家以及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纷纷前来大泉山参观并挖坑植树。

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向大泉山授奖旗:“改造山区的榜样,大泉山变成了花果山”。受毛主席批示的鼓舞,在上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大泉山做出了治理荒山12年远景规划,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水保土工程。1956年,县里组建了30人的青年专业队常住大泉山搞水保工程。他们和村民一起把“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改造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粮食平均亩产由50斤逐年增长到500斤,水浇地亩产达到800斤。

阳高县在治山治水中,总结出水土保持的“八连环工程”,即根据山、沟大小等实际情况,采取打土谷坊、筑沟头埂、掏旱井、挖卧牛坑、鱼鳞坑、排水沟、打坝、修水平田、建水库等生态、生物、工程等措施,保持水土不流失。他们还根据油松耐干旱、严寒,杨柳树喜潮湿的特点,提出“油松上山,杨柳下沟”的口号,山上种油松,间种柠条、杏树,形成“混交林”。

阳高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久久为功,将大泉山精神延续,让绿色绵延,大泉山流域造林面积达到6万亩。

同样学农田水利工程,现在是县林业局局长的陈仲是我的同班同学,毕业后毅然返回农村,从水利技术员干起,后在乡镇工作,现在从事林业,不管在哪,都和水土保持、绿化有关,一干就是32年。我深为他这种扎根乡村,用自己的所学服务家乡的精神所感动。

如今大泉山郁郁葱葱,掩隐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正实践着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伟目标,向着生态山、旅游山、康养山、致富山迈进。

2013年以来,大泉山新建了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如实地记录了大泉山由荒山换绿装的巨大变化,生动地再现了大泉山人民治山治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东侧厅展馆主要介绍了阳高的文化、风光和名人,西侧厅主要展示阳高历史。

不久前我走进大泉山参观了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实地观看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功绩,领悟先辈为党的事业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壮举,领会大泉山创造的是保水奇迹,塑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极目远眺,虽已是深秋时节,大泉山仍是一派盎然的绿意。四面几座山的山体皆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树木,绿色中点缀着或红或黄的色彩,如大海涨潮般在眼前奔涌。 

大泉山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绿色资源,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务实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和黄河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