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竞技(三)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学府街华宇百花谷D座906室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竞技(三)

浏览量

黄河竞技(三)

黄河流域还有骑射类的竞技项目深受人们喜爱。赛马,是流行于内蒙古、青海等地的蒙古、哈萨克等族的竞技项目。赛马的方式,有的以驰骋技艺出众、驰速领先为优胜;有的不管驰骋技艺如何,专以快速领先为冠军;还有的是骑马进行各种技艺竞赛,如骑射、马上摔跤、马球比赛等。

在黄河上游的青海,每年夏历六月初六都要举行赛马活动。比赛之前,参赛者在附近租赁屋舍,或自搭帐篷,起灶办席,招待亲友,为其临阵助威。比赛之日,参赛者要给马备名鞍、套贵辔、拴鬃绫、绾尾球,精心装扮一番。比赛的方法是骑手商定赛马组数,通常以三四匹为一组,比赛两次,小组获胜者蝉联复赛。比赛开始,男女观众身着节日服装,密集通路两旁,连袂摩肩,水泄不通。比赛完毕,亲友和观众给前三名搭红挂绫,横驮马背,热烈祝贺。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自古以来,蒙古人民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备加珍惜和爱护,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马背上生,马背上长,手舞套马杆,烈马被驯养。”长期的游牧生活练就了他们高超的骑马技术。赛马与摔跤、射箭一起被称为草原“男子三项竞技”,又称“男儿三艺”。蒙古族谚语有:“蒙古人夸马,木匠人夸锯”“要看小伙子本领如何,先看他骑的马”。马不仅是蒙古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能否驯服烈马,是否精骑善射,成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赛马成为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和祭敖包时的重要竞技项目。

蒙古族赛马以草原为赛场直线竞赛,赛程一般为五十至七十里,参加人数多寡不限,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人以上。参赛者性别、年龄不拘,有小伙、有姑娘,甚至还有年逾花甲的老人和五六岁的稚童。开赛前,先列队于草原上,再策马成一路纵队绕着临时搭起的帐篷或蒙古包转,边跑,边赞誉自己的马,然后到起跑处集合。通常以小红旗或口哨为令,当发令员一声令下,骑手们立刻扬鞭策马,风驰电掣,竞相追赶,以先到达终点为优胜。参赛者大都不备马鞍,不穿鞋袜,而是头缠彩巾,身着彩衣,腰系彩带,当马疾跑时,彩带飘逸,威武潇洒。赛马结束,按蒙古族习俗,取得名次的马匹和骑手按顺序排列在主席台前,由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唱诵赞马词,然后朝获得第一的马头上和身上洒马奶酒和鲜牛奶。

赛马除了竞赛速度之外,还有一些特技竞赛,如走马赛、颠马赛、花样赛,“海底捞月”“八步赶蝉”“镫里藏身”等。骑射、马上摔跤、马球赛等项目也都需要多种技巧,是颇有特色的竞技项目。

射箭,也是黄河流域具有悠久历史的竞技项目。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习俗,远古时期的歌谣《弹歌》为:“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生动地概括了上古时期人们砍竹为弓,捏泥为弹,射击野兽的狩猎生产情景,表现了初民用“弹”打猎时的喜悦心情。远古神话《后羿射日》,渗透着古人的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反映了弓箭发明这一史实。考古挖掘证明,远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原地区发现的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就有了弓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射箭由实用的目的转为娱乐竞技项目,沿袭至今。

蒙古族射箭,多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分为静射和骑射两种。静射,是用许多皮筋制成呈下宽上尖的塔形。堆在地上作为靶子。射手站立在距靶十多米至数十米处,引弓射之。一箭射中底部,塔形全部倒塌,即为优胜。骑射,是射手骑马持弓箭沿跑道边跑边射。跑道呈浅形沟,宽4米,深0.5 米,长8.5 米。沿跑道设三个靶位,靶距25米。第一、二靶设在射手左侧,第三靶设在射手右侧。靶用一尺见方的布袋做成,内装棉絮,第一靶为彩色布袋,第二、三靶为白布袋。比赛规则是一马三箭,即每人每轮射三支箭,共计三轮九支箭。射手身着彩色蒙古袍,背荷弓箭,当裁判发令之后,立即策马疾驰,同时迅速摘弓抽箭,瞄靶射击,一马三箭要在规定的跑道上射完。射中靶后,靶环自动脱落,极为精彩。最后以三轮中靶的箭数多少定前五名,并给予奖励。

在内蒙古草原上,射箭不仅在男子间广泛开展,而且也是深受姑娘们喜爱的一项竞技活动,优秀的女射手不断涌现。射箭对于少年儿童也特别具有诱惑力,儿童六岁以后就教以骑马射箭,参加围猎,追狐逐兔,故弓马娴熟。游牧文化自幼就熏染着每个成员,而每个成员又作为民族文化的携带者,使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