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流域的工艺美术(三)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流域的工艺美术(三)

浏览量

 

      黄河流域的编织工艺起源很早,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有很多编结印痕,其编结方式有斜纹、缠结、绞结、棋盘格、间格数种。

       编织工艺依采用的材料可分为草编、柳编、麦秆编、玉米皮编、高粱秆编、竹编、塑料编等。草编是以稻草等各种草类植物为原料编织的工艺品,如草席、帘子、草篮、草帽等。柳编是以柳条为原料加工编织而成的工艺品,其方法是剥去柳条外皮,加工处理,制作而成,产品有筐、篮、箱、盆、盘等,轻便耐用,物美价廉。

        黄河流域的柳编分布较广,以河南、陕西等地最为著名。河南柳编主要集中在开封、商丘一带,产品工艺精细,式样繁多。陕西银柳编,素以精、美、奇著称。麦秆编,是以麦秆为原料,编扎成草帽、箩筐、提篮等日用品,或羊、鸟、鱼、虎等装饰品。山西永济的麦秆扇,自唐代就已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山东掖县、沙河的麦秆草帽辫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高粱秆,又叫茭秆,人们把它劈成茭篾,可编扎成小人、小马、小车、小灯笼等儿童玩具,还可编扎成蒸箅、瓮盖、盘子等生活用品。山东鲁南临沂地区以编织精美的茭篾工艺品而闻名,产品有花席、枕头、摇扇、草帽、提篮等,应有尽有,实用而又美观。


        陶器,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过制坯、干燥、烧制而成的日用品或陈设品。陶器工艺伴随着饮食文明而产生,饮食文明又是建立在以麦黍生产为本位的农田经济基础上。黄河流域很早就出现了麦黍文化,这是陶器工艺产生的前提。陶器工艺从最早的土陶到彩陶,再到瓷器、琉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河南新郑裴李岗是黄河流域最早的土陶文化遗址。这里出土的陶器有碗、钵、壶、罐等饮食器具。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黄河中上游。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河西走廊一带,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有出土的彩陶,其形制式样有烹煮食物的鼎、鬲,有盛放食物的盆、钵、盘、豆、碗等,造型圆浑丰满。绘饰内容主要为各种几何形饰和动物、人物纹样,风格简练粗放,朴实健美。


        汉代是我国陶瓷工业史上从陶到瓷的孕育成熟阶段。隋唐时期有了各种精美的名瓷,如青瓷、白瓷、花瓷、黑瓷等,河南鹤壁、禹县、登封等地出现了民窑。宋元时期最有特色的民窑是地处黄河北岸的河北磁州窑,绘饰图案大多为花卉、动物或人物故事。明代各地民窑大量烧制青花瓷,清代民窑烧制的彩瓷,色彩艳丽,实用而又华美。


        在长期的陶器生产中,黄河流域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工艺品。河南洛阳“仿唐三彩”,是仿唐代名陶,以红、绿、白为主釉色的一种陶器。尤其是“仿唐三彩马”,造型逼真,各具情趣,或仰天嘶鸣、或踏步缓行,或四蹄腾空,或摆尾啃蹄,是仿品中的佼佼者。宁夏石嘴山瓷器迎春壶,是仿造西夏珍品玉春壶而设计的,胸宽腰细、壶形修长,壶身表面绘有“嫦娥奔月”图案,质地优良,色彩迷人。


        山西琉璃,以陶为胎,施琉璃釉烧制而成,其特点是光亮如镜、颜色鲜艳、坚固耐久。产品有琉璃砖、琉璃瓦、室内陈设品以及建筑物上的装饰品等。历史上烧制琉璃最有名的有三家:河津吕家、太原南郊马庄苏家、阳城后则腰乔家。山西太原晋祠、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五台山寺庙等所用琉璃,均为吕家生产。


        河南的汝瓷,因产于汝州(今河南临汝县)而得名,其特点是造型端庄简朴,施釉浑厚如玉,光泽柔和,明亮透底,富有水色。钧瓷,因产于河南钧州(今禹县)而得名,以天青、月白、玫瑰紫为基色,配以其他色彩,纹饰简练,艳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