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流域民间小戏的传承方式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流域民间小戏的传承方式

浏览量
        从黄河流域民间小戏的传承来源来看,主要有地缘传承、血缘传承、师源传承。
        地域传承,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村、乡为单位的集体传承。这种传承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每年的春节灯会,为小戏的萌生提供了沃土,年复一年的小戏演唱活动长期继续着,使小戏爱好者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并参加到自我娱乐的行列里,成为民间小戏的传承人。也有些村子的老师傅是乡村戏曲活动的组织者,是传艺的主要人物,给村中学戏的年轻人以指点,学戏的人虽以师父对待他,可是并没有建立明确的师徒关系,不把他作为老师看待。当然,在一个村里,哪一辈人在先,哪一辈人在后,都有一定的顺序。
        血缘传承,以家庭中长辈传授晚辈为特点。
        师源传承,要通过正式的拜师,单独学艺,有严格的师徒关系,师徒之间有一定的行规和义务。
        血缘传承与师源传承交织在一起,职业性的和半职业性的民间艺人大多兼有这两种传承关系。传统的学艺方式基本上是口传心授,著名的戏曲艺人,在学徒期间不仅能博识强记,吃苦耐劳,而且很有“悟”性,对师傅的一招一式,都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本领,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出色的民间戏曲演唱者。
        民间小戏的传承线路,可分别从纵向、横向两方面看。
         纵向探寻,每个民间小戏剧种,都与民歌、民间说唱、民间舞蹈有密切关系。民间小戏的基本特点是载歌载舞,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各种民间固有艺术综合的过程。具体来讲,以歌为主的剧目大多吸收了民歌的曲调及唱词,或是从民歌所唱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人物,扩展情节,发展为剧目。以舞为主的小戏,往往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创造加工,扩展戏路。叙事性较强的剧目,则吸取了叙事体民间说唱的特点,使叙事体转变为代言体,用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代替剧中人物说话,以叙事的方式演唱故事。
         横向观察,民间小戏的传承线路主要有外省传入,本地家戏两个方面。
         外省传入。人口迁徙,戏曲艺人把剧种带到另一个地区,进行艺术交流。迁徙原因,有的是逃荒避难,有的是部队进军与屯驻,有的是商人异地经商等。如元朝统一南北,使北方杂剧及地方剧种南移。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所到之处,为秦腔的流传创造了条件。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业在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祁县、平遥、太谷一带的晋中商人遍布全国各地,商人足迹所及,也把山西地方戏带到了外地。外省商人也来山西经商,带来其他剧种,如山西和顺的风台小戏,经考证就是由江南来的姓陈的青年商贩引进的,因此,风台小戏带有浓郁的江南风味。
         本地家戏,指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戏班。有的是一村唱一台戏,有的是几个小村唱一台戏,也有的大村一条街演一台戏。民间小戏传承的突出特征就是家戏与家戏竞赛,俗称“唱对台戏”。往往是相邻两个村子,一村唱戏,另一村也唱,以吸引观众多而取胜。河南、陕西、山西交界的地方,每到正月十五赛戏的时候,远近十几里、几十里的人们都前去观看,有的扶老携幼,自带干粮,白天看完了,就到亲戚家或避风处休息、吃馍,晚上继续观看。人们可以互相听到对台的锣鼓声,夜戏散场很晚,哪个村的人也不愿先散,有时竟然唱到金鸡叫,天发亮,看完戏的人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