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流域的端午节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流域的端午节

浏览量

夏历五月五日,即是端午节。在黄河流域,它又被称为端节、端阳、重午、天中节、蒲节、女儿节、地腊节、追节、享节、朱门、朱明等。因它是夏季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民国以来,又称此为“夏节”。
        端午节萌芽于先秦。据今人考证,有恶日说、纪念屈原说、龙图腾崇拜说等多种。其中恶日说最为有理,验之史实,从先秦起,“恶五月”之说已广泛流行。其所以视五月为恶月,与自然气候对人类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很大关系。


        五月是仲夏,正是黄河流域的麦收季节,也意味着盛夏的来临。这时节“暖气始盛,虫蠹并兴”及“阴阳争,血气散”,酷热袭至,传染病泛滥,蜈蚣、蚰蜓、蛇、蝎、蚊、蝇肆虐。在治疗防疫条件极差的古代,盛夏无疑是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为增高的时期。这便是五月被视为“恶月”的客观原因。端午处于五月之初,受“恶五月”看法之影响,也自然被视为“恶日”。
         由《后汉书》《论衡》《风俗通》《四民月令》诸书有关记载,古人从安全考虑,不得不想出种种御恶措施,如五彩丝系臂,以辟兵、鬼,命人不病瘟;门户饰朱索、五色,以止恶气。
        虽然汉代五月五也有食粽子之俗,然而当时还没有纪念屈原的内涵。汉以后,五月五纪念屈原的说法才传播开。就黄河流域而言,避恶除疫,仍是端午节民俗的中心内容。


        端午节清晨,黄河流域各地均有贴门符的习俗。门符形式多种多样,有虎形符、朱书符、赤灵符、五雷符、黑煞符、避瘟符、天师符等。


        在黄河流域好多地方,还流行在门窗上悬挂艾草、菖蒲和艾草编成的艾人、艾虎之俗。
         清代以来,在甘肃、陕西、山东等地,端午还有在门上插柳枝、桃枝、柏枝或杨枝、枣枝之俗。部分地区还有在门上挂红纸葫芦的习俗。
        在黄河流域,端午节还流行采百草配药,以预防夏季可能发生的各种疾病。


        端午节,在黄河流域各地具有食粽子、饮雄黄酒和菖蒲酒之俗。汉代粽子已是五月五固定的节日食品,初名“角黍”,后又称“粽”,汉以后,端午食粽与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紧密联系起来,构成端午民俗多元及复合的特点。
        黄河流域的粽子品类较多,宋代已有角粽、锥粽、茭粽、简粽、秤锤粽与丸子粽之别,多以芦苇叶为皮,内实以糯米、软黍米和红枣、花生等,皮外再用马兰草或五色丝线捆扎。投艾灰水中煮熟,浸泡凉水中,色泽金黄,清凉去火,最适合大热天食用。


        自宋代起,订婚后男方家要在端午给女家送礼,故端午又名为“追节”。此俗在清代、民国时依然盛行。
         姑娘出嫁后,对新女婿及外甥,岳家也要在端午馈赠礼品。陕西大荔一带,外婆家或岳家送外甥或新女婿、女儿裹肚及装有药物和香料的香囊,再顺便附送角黍、麻花和果品等物。陕西乾县有首歌谣唱道:“五月五,是端午,家家户户送裹肚,红裹肚,油曲莲,去时提上一篮篮。”如实地唱出了外婆家送礼之俗。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在陕西、河南及山西部分地区,有已婚妇女于端午回娘家之俗,称“逆女”。
       端午节又称为“享节”,即敬师节,在黄河流域各地,是日都要程度不同地宴请老师或向老师馈赠礼物,称“隆师”。
        在黄河流域部分地区,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健壮彪悍的小伙子以五色纸龙置船上,扮成龙舟,荡漾中流,往来游歌。岸上有许多杂技、戏剧及锣鼓、小贩,游人如蚁,聚者如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