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人

浏览量

黄河人是一个地域群体概念,包括黄河流域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要了解黄河人,就必须了解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相生相克,永恒而复杂。要了解黄河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既不能撇开黄河流域,也不能局促于黄河流域。因为无论是黄河人的活动,还是影响他们活动的因素,都根本不可能限于严格意义的流域之内,更何况历史上的黄河干流都曾有所变动,特别是其下游,正由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水,整个流域要比今天7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大得多。
  考虑到自然、人、历史的多种因素,属于黄河人的地理舞台,大体可划定在西起青藏高原,东临渤海和黄海,北连阴山和燕山,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广阔地域。这显然已经超出了任何时期黄河流域的范围,却仍可以用较为宽泛的黄河上、中、下游地区来概括,又最大限度地集中了黄河人的历史活动。这里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多少年来,黄河人正是在这片广阔天地的承载和覆育下,既以它为依托,又受它的制约而生息繁衍,创造出了博厚高明的黄河文化、黄河文明。而他们与整个自然界和世界的种种瓜葛牵连,实际上也都体现和汇聚在这方多情而冷酷的天地之间了。
从人种上看,黄河人属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与长江以南的南亚类型也有交往接触。
  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后,黄河流域曾经经历了三次大的民族融合,形成了今天黄河人的民族构成。第一次要从传说时代开始,先是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间的斗争,结果黄帝一方胜利,炎帝一方失败,并结为联盟,又与黄河下游地区的东夷集团斗争,最后结成更大的联盟,形成了向国家过渡的部落联盟机构。涿鹿、阪泉之战和尧舜禅让、夏禹传子的传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内容。夏商周三代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而相互取代的,并不断与其四周的氏族部落斗争交往,到战国时期,以往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区别逐渐消失,最后形成华夏族。秦的统一,就是黄河流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终结。
  秦汉大一统,郡县制推行于大河上下,大批中原人被迁往边疆地区,进行屯垦开发,使黄河流域郡县区的户口占到全国总户口的70%上下。
  东汉以后,北方的所谓“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诸族不断内迁。西晋灭亡后形成十六国割据,各少数民族主导黄河流域政治达两个半世纪。期间,民族迁移频繁,民族错居由边塞而内地,民族经济从畜牧向农业化过渡。到隋唐时,“五胡”已消失于汉族之中,边疆民族大量内迁,或进入黄河流域,或由上游进入中下游。这是黄河流域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五代以后,黄河流域又进入分裂时期,如五代十国及北宋与辽(契丹族)、夏(党项族)和南宋与夏、金(女真族)的对峙,前后长达370余年。这期间沙陀、契丹、党项和女真族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统治者族,并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
  元代统一后,进入中原的蒙古人是统治者族,而党项人与西域各族则被称为“色目人”,契丹、女真人与北方的汉人则被称为“汉人”。这些进入中原的各族也都逐渐融入汉族中。明时河套地区的汉人大批蒙古化,而元代进入黄河流域的一部分中亚色目人,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并长期与西北各族相处,遂形成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而十六国时期的吐谷浑,因后来主要与藏族杂居,信仰喇嘛教,遂又形成为西北的土族。
  清代是满族建立的,满蒙八旗和官吏遍布全国,一部分融入汉族中,并形成以汉满蒙回藏为主的并存格局,标志着黄河流域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