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之魂在山西|涛声作伴来修禅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之魂在山西|涛声作伴来修禅

浏览量

 

 

涛声作伴来修禅

去往弥佛洞游玩的路上,

透过车窗,

七沟八梁的黄土高原的躯体展现在游人眼前,

一层一层顺势而修的梯田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

偶尔见一头小毛驴在山间的低洼处悠闲地吃草,那惬意劲甭提了!

摇摇头、甩甩尾,

逗得路过的人儿捧腹大笑。

 

 

弥佛洞是黄河大峡谷中的一处佛地胜景,以奇、雄、险著称。据传,当年曾有一住持僧领一随从进入洞内,时而匍匐,时而立行,装有一罐油的油灯将燃尽,仍不见洞底,又闻怪声,就慌忙退出,从此再无敢探险者。据地方史料考査,弥佛洞古寺,初建于明代,兴盛扩建于清咸丰到民国初年。此时正值河曲黄河水运发达,跑长船“走西口”到内蒙古河套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时期。船工们为了顺利闯过黄河龙口峡谷“神门”“鬼门”难关,即在这里修造了弥佛洞古寺,以祈求天神保佑安康。民国初年,有僧名真宝者,四外募化, 重修佛洞,并在洞以上平坦处,用石头砌成一座两层的院落,称“石径禅院”。上层三排,内有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塑像;下层四排,内有八洞神仙等塑像。每逢正月初八,佛洞庙会,进香者络绎不绝。

 

 

进入禅院,入目是一派荒凉的景象,蒿草从砖缝中挤出,窑洞背后的山峦上,几只自在的绵羊溜达地啃着青草倒有了几分禅意,好像在念念有词,默诵佛经。目光从脚底的蒿草与山腰的绵羊移到窑洞的砖墙上,一种沧桑的繁华感扑面而来,一组组精美的砖雕似乎仍记忆着这里曾经的香火鼎盛,这青砖开出的繁花,即使在落寞中也能不悲不喜。尤其是那一组戏曲人物砖雕更是难得。佛家讲求远离红尘,所以在大多数寺庙中都少有戏台以及跟戏曲有关的装饰,但在这名字清幽的“石径禅院”中,却把最华美的部分留给戏曲,而且,这一组戏曲砖雕或因感染了檀香之灵而有神了起来,不知在我们走后的下一个清晨或黄昏,他们是否会一展身姿,以悦佛心。

 

进到下禅院,穿过一个小石洞门,好似进入一个露天石窖中。四周石窑皆依山凿成,清静整洁,真乃佛家圣地,窑内分别供有河神、观音、八洞神仙等神像,其余为本寺僧人。

 

走出下禅院的石洞口,黄河大峡谷尽收眼底。低头望黄河,是百余丈深的悬崖陡壁,齐刷刷像刀削过一般,河水在石壁下急流涌进,人像吊在半空中,腾云驾雾,好不惊险!谁能想象得到,正是在这绝地的腹部,天生出一个偌大的石窟,成了远近闻名的禅林胜境。窟内有洞,洞内有穴,互相穿连。

 

顺石壁小道石台阶下行十多米,是一条弯弯曲曲横穿石壁的羊肠小道,道路狭窄,崎岖不平,行人走过不由心惊肉跳。小道中途,还有座独木桥,桥头一方建有“石门”,门头刻有“悬空界”三字,穿过石门约行300余步,便是闻名天下的黄河神境——弥佛洞了。

 

弥佛洞处于峡谷石壁的上沿,为峭壁之中天然形成的一个洞穴,平时罕有人至。在这里,黄河河面更宽,峡谷更深,河边少有缓坡,河畔最浅处也深达3米。两岸峭壁青石,似是巨斧劈开,黄河在崖下像一汪湖水,微起涟漪,不远的地方有两人泛舟水上,懒洋洋地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段与众不同的黄河,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待人寻觅。

 

如果有胆量,不妨沿石径而下,去到谷底游览一番。离此地不远的地方是黄河在这大峡谷里最窄的咽喉索道——龙口。这里曾是当年黄河走船运最险要的地段之一,每当航行至此,都会看到百尺悬崖下,黄河水咆哮翻滚,暴戾狂躁,奋力拍打岩石与山崖,形成大大小小的漩涡回流,在这百米窄的绝壁之间,巨浪激荡,水雾蒸腾,凶险异常。

 

这条石径很不好走,一定要注意安全!

 

石径禅院小百科

 

石径禅院位于河曲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石城村。寺院三面由石岩环绕,由上下两层石窑院组成,弯曲石洞相连,穿石洞,见石阶凌空壁立于黄河之上,沿石阶过石桥,走高挂悬崖绝壁的百米石径,上抚蓝天随风飘荡的白云,下视咆哮千里而来的黄河波涛,虽有砖墙护栏,依然胆战心惊。石径尽头有两层天然石窟,怪石嵯峨,钟乳垂挂,是为弥佛洞。相传峭壁上存有大禹治水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