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河喷薄育新星——在黄河三角洲讲述黄河故事(二)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大河喷薄育新星——在黄河三角洲讲述黄河故事(二)

浏览量

人民治黄见初心

孰 非

 

黄河是一条中外驰名的“善淤、善决、善徙”的大河。黄河流路的频繁摆动曾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沉重灾难,许多中华英杰之士为黄河治理留下了千古圣迹。尧帝时华夏地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尚书·尧典》),进入一个大洪水暴发期,在公元前2070年时,禹受命治水于危难之间,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大禹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开凿了北、南两条大渠,主干渠沿太行山麓北上,至燕山山麓今天津一带入于渤海,后人称之为“禹河”;另一条大渠过浚县右行,夺漯河河道入山东,经聊城、禹城,至高青向东入海。历史上的“大禹两渠”圈定了华北平原数千年造陆范围。后漯河流路湮塞,称为“漯川故道”。这或许就是黄河三角洲最古老的口门之地。

“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了4000余年,“禹王”为解除覆盖万众的大洪灾奔走四方,手足胼胝,“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一直到近现代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河”才能达到或超过如此境界。1946年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冀鲁豫解放区决定成立“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今黄委会前身)”,并在沿河各县设立相应治河机构,从此拉开了人民治黄的序幕。当时的冀鲁豫行署主任是段君毅,他要求刚刚履职的黄委主任王化云提出一个“治河方针”。

 

图片1.png

段君毅:影像取自菏泽市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当时的黄河由于在1938年被国民党政权扒开花园口大堤以阻日军,再行徐淮流路已达8年,决口漫溢灾害不断,当时有民谣唱道:“政府扒开花园口,一担两筐往外走。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真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王化云主任鉴于刚结束的抗日战争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的巨大耗竭,解放区经济更是困顿贫乏,经反复思考提出了“少花钱、少决口”的治河方针,感觉这已经是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尽力之举了。但是段君毅同志坚定认为此议不妥。

 

图片2.png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灾民背井离乡,涉水逃难

 

因为黄河决口不论次数多少,都将给人民造成巨大灾害和生命威胁,并影响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我们就是要不惜一切努力,千方百计保障黄河安全,从而最终确定了“确 保临黄,固守金堤,不准决口”的治河方针。这个“不准决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使王化云也深受感悟,后经长期历练终成威望极高的人民治黄第一代老主任。当我读到王化云著《我的治河实践》中的这段文字,不仅深切慨叹:这一方针虽非中央核心层所提出,但是在我党领袖们的长期熏陶下,一些久经考验、身经百战的中层或者普通领导干部均有高度的辩识力。

 

图片3.png

人民治黄第一代主任   王化云

 

不计个人得失、绝对保障人民利益已成为他们可以当机立断的坚定抉择,这才真正体现着“党和人民群众血乳交融”的那颗“治黄初心”!

受这一“初心”的巨大感召,沿黄亿万群众竭尽所有、不怕牺牲、聚力抗洪,终使黄河历年秋伏大汛化险为夷,杜绝了决口危害。

 

 

作者单位: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