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穿越黄河秦晋大峡谷,走进中华民族先民生活,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特殊体验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穿越黄河秦晋大峡谷,走进中华民族先民生活,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特殊体验

浏览量

黄河,这条流淌了160万年的母亲河,巨龙般的千古不息,从雪峰连绵的莽莽昆仑奔腾而出,把来自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沼的丰沛水源,纳入到自己的怀抱,集流汇溪,穿峡越谷,冲出昆仑,九曲回转,横越塞上。

流出黄土高原西部之后,沿着鄂尔多斯高原西缘和北缘的断陷盆地,由南向北,再折向东,拐了一个直角大弯。因受到吕梁山的阻挡,在内蒙古托克托南边的河口镇处,突然折向南流,大体在清水河县的喇嘛湾以南,进入黄土高原的东部。黄河急流南下,将陕、晋黄土高原分开,一路呼啸,势不可挡。经过千万年坚韧执著的冲刷,在莽莽黄土原上拉开了一道的巨大深邃的峡谷。

这条峡谷,从起点到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河津之间的禹门口共有720公里长。它将中华腹地的肥原沃野——黄土高原一分为二。除很少地段谷形较宽外,其余两岸大部分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数10米至100多米,河道一般宽200—400米,为黄河干流上最雄伟壮观的长峡。其中河曲县到龙门段长达500千米——秦晋峡谷,号称千里长峡,峡谷沿途变化不大。

秦晋峡谷远在上新世之前,就已具雏形,现今黄河大致沿着古河谷下切而成。黄河下切的主要原因为上新世晚期山西台隆断开隆起,在禹门口龙门山发生正断层,北部地盘上升,南部下降,黄河遂下切于基岩而形成壮丽的峡谷。在间歇性上升与下切的过程中,在峡谷内形成五级明显的基座阶地。在吴堡和禹门口之间,最高一级基座阶地的相对高度为230—250米,其余四级相对高度分别为160—205米、75—95米、25—35米、8—12米。这五级阶地的成因并不能统归于地壳上升的结果,至少最低一级阶地是在更新世晚期黄土堆积以后,因气候变得比较湿润,流量增加,河流下切增强所造成的。

由于古时峡谷以西为秦国,以东为晋国,因此,大峡谷被称为秦晋大峡谷。短短的秦晋大峡谷却是黄河5464公里中水势最为凶猛的一段,是黄河之魂魄所在。它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这里很早就有远古先民生息繁衍;是华夏文明发祥——中原古地的核心区域,黄河东岸的河东传为尧、舜、禹古都所在,黄河西岸有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正是因此黄河才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东岸的河东、黄河西岸的河内、黄河南岸的河南三地在汉代为三辅之地,共同为帝国的心腹之地,这一地区历来都是建都黄河流域王朝的王辅之地。

在这在条峡谷的自然和文化廊道里,有黄河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到大渡河上游的哈休文化-岷江上游的营盘山文化和沙乌都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的衍生轮廓和脉络,也有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游牧文化、狩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原始宗教文化、苯教文化、道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以及藏文化、羌文化、回文化、汉文化的发展历史轨迹,置身其中,如同走进中华民族先民的生活,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特殊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