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从这里流向世界(上)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前一天,总书记走进黄河博物馆,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激发起人民群众对母亲河发展变迁更加浓厚的兴趣,使黄河博物馆成为新的参观、学习热点。据统计,一年来,黄河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为往年的近4倍。今天,让我们跟随一位在黄河博物馆工作过28年的黄河人,一起触摸黄河博物馆那些辉煌的过往。
01世界唯一一座河流博物馆的由来
黄河,这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在历史上因其“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而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忧患”。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诞生,领导者们的目光就投向了黄河。黄河治理被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国家专门成立了黄河规划委员会,黄河的治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55年,历史上第一个黄河规划制订完毕,并拟提交当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为了宣传规划并动员人们参加黄河建设,根据黄河规划的内容,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55年4月在郑州举办了“治理黄河展览”首展,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河流博物馆诞生。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治理黄河展览
为配合人大会议审议黄河规划,同年7月,“治理黄河展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展出。其间,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参观了展览,展出获得极大成功。为使更多人能够参观展览,展览稍作调整扩充后,于10月又移至北京故宫东华门传心殿对社会展出,一直展至1956年2月底,观众达32万人次,反响强烈。归国不久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参观后兴奋地说:“治理黄河的确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的事业。”
“治理黄河展览”在北京结束后,又到天津、济南、太原、西安、兰州等地巡回展出,观众达129万人次,包括40多个国家5000多位外宾。
1957年7月,“治理黄河展览”巡展结束后,展品被运回郑州,在郑州馆舍布展。10月1日,“治理黄河展览”正式对全社会开放展出,定馆名为“治黄陈列馆”。1958年,该馆曾先后接待过周恩来总理和郭沫若副委员长。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闭馆,直到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20周年,根据治黄取得的新成就,重新组织展览对外开放,更名为“黄河展览馆”,郭沫若同志题写了馆名。
改革开放以来,治黄事业和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展览馆的职能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经过内部职能的扩展和调整,于1987年定名为“黄河博物馆”,确立了水利专业博物馆发展模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金水河畔的黄河展览馆
黄河博物馆在国家第一次经济建设高潮中诞生,又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遭受挫折,历经兴衰。进入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不断完善其自身职能,完成了由展览馆向博物馆的演变。经过几十年发展,黄河博物馆的主体陈列《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善。它包括黄河的自然概况、黄河的历史灾害、洪水防治、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等专题。这个陈列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文物标本、灯光图表、工程模型以及录像、多媒体电脑、数字化玻璃地台、幻影成像等,生动直观地展示了黄河的自然地理、历史灾难、现代治理成就和未来前景,使观众看到黄河变害为利的过程,也看到了国家的沧桑巨变。
2005年4月,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黄河博物馆迎来50华诞。黄河博物馆(老馆)建馆50年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数百万人次,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现代治黄成就、增强民众水患意识的重要场所。黄河博物馆先后被授予“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河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实践专项基地”“河南省中小学专项社会教育实践基地”等称号。一位印度博物馆工作人员称黄河博物馆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以河流的治理与开发为专题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
02五洲四海看黄河
作为宣传黄河的“窗口”,黄河博物馆发挥着沟通海内外的桥梁作用,许多外国朋友和海外侨胞在这里“游览”黄河,感受黄河,黄河从这里流向五洲四海。
早在20世纪70年代,黄河博物馆(时为黄河展览馆)已是河南省对外开放单位,省政府的外事接待大都安排来馆参观,每年接待外宾3000多人次,90年代发展到每年6000多人次。著名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曾3次参观黄河博物馆,并由衷赞叹:“太好了!有这么好的展览,出乎意料。”有位粗通中文的外国朋友留言,称黄河博物馆是“容纳黄河的房子”。
外宾参观黄河博物馆
港澳同胞比外国友人有更深情的表达,他们称黄河博物馆为“黄河巨龙的缩影”。中国台湾《大地地理》杂志记者王美瑗1988年参观黄河博物馆后激动地说:“黄河是中国大地上桀骜不驯的巨龙,是我们梦中久违的母亲,感谢让我们参观了黄河博物馆,我们永志不忘!”王女士回台后多次与黄河博物馆联系,意欲使这个展览在台展出,让更多炎黄子孙认知黄河。
由于黄河博物馆竭诚合作,中国台湾《大地地理》杂志与大地艺术中心终于1989年3月11日至4月13日在台北成功举办了“黄河 黄土 黄种人”展览。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展出,像是慈母和家园的召唤,又像是根的吸引,在台湾各界引起巨大轰动。应观众要求,展览又移至台湾省立博物馆展出,“黄河 黄土 黄种人”展览理所当然地载入了新时期海峡两岸交流史。黄河水利委员会创办的社科类刊物《黄河 黄土 黄种人》杂志即名源于此。
1991年9月,世界女市长、女企业家会议在河南三门峡召开,为配合会议召开并通过这次会议向世界人民介绍黄河,黄河博物馆在三门峡市博物馆举办了“治理黄河成就展”,会议期间接待中外观众2000多名,女市长们看过展览后报以热烈掌声,许多人说:“这个展览太好了,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郑州黄河博物馆参观。”
英国博物馆协会参观团在参观黄河博物馆之后,十分钦佩地说:“我们在世界各地参观过很多博物馆、展览馆,却没有见过你们这样把一条河装进了博物馆,而且办得这样引人入胜。希望这个有意义的展览能在我国展出,让不能来中国的人民了解伟大的治黄工作。”
21世纪初,黄河博物馆先后接待了泰国公主诗琳通、埃塞俄比亚水利部部长贾索、中国驻美首任大使柴泽民、中国驻大阪领事钱昌奎、中国台湾上层人士郝柏村等多位贵宾,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及家属每年专程从北京来馆参观,2003年、2005年还两次接待了参加“黄河国际论坛”的各国会议代表,黄河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水利行业博物馆。
03韩素音说“中国人民了不起”
我刚到黄河博物馆工作不久,适逢韩素音女士第三次来馆参观。关心黄河的参观者,大都十分关心三门峡工程的建设。这不只因为它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还由于在建设过程中走了弯路,不得不动了“手术”,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参观黄河博物馆时,韩素音女士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电动模型前看得十分仔细。她既看到了三门峡的旧貌,也看到了工程初步建成后由于泥沙严重淤积而被迫改建的产物——左岸那两条直径9米的排沙洞,她还看到了三门峡水库今日的美景奇观。当她听到改建后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发挥防洪、防凌、发电、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时,连连称赞:“中国人民了不起!”当她看到治黄远景规划部分提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路线将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调水到黄河源头地区时,风趣地说:“我的老家在四川,你们把那里的水调到黄河,那里的人们愿意吗?”
一位外国工程师说:“我也是搞水利的,看了你们的水利工程,我觉得它比万里长城还要宏伟,真了不起!”
观众参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模型
1991年9月1日,黄河上又一座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程动工兴建,这是黄河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历史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模型前,观众流连忘返,港澳台同胞也显出极大兴趣。一些台胞说:“过去我们对大陆了解得太少了,一直以为大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了展览才知道,政府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来治理黄河,让它为民造福。政府的确是为人民办事的,我们很受感动。”
本文图片由黄河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