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什么楼阳生书记说“游山西,就是在读黄河文化变迁史”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为什么楼阳生书记说“游山西,就是在读黄河文化变迁史”

浏览量

为什么楼阳生书记说“游山西,就是在读黄河文化变迁史”

 

黄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圣河,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黄河文明;她,北自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入境,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流经山西965公里,途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县;她,特别青睐这方水土,可以说读懂了山西的黄河,就读懂了黄河母亲。

 

77674ae40caf4c4193c9103efeae7350_th.jpeg

 

 

河曲——天下黄河第一曲

 

黄河九曲十八弯,仅有河曲因“曲”而得名,她在偏关老牛湾撞开了山西的大门后折向南行,在河曲境内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马蹄形弯曲河段。河曲县城处在一个非常特殊而又有趣的地理位置:她位于黄河之东,隔河相望,西南是陕西,西北是内蒙古,古时有“雄鸡一声闻三国”之说。这里有多处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大量的青铜器,秦汉古墓,唐宋古建,金元珍藏以及明代长城和数以千计的文物古迹。她还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地,因此她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同文明的相互兼容史。

河曲娘娘滩,万里黄河上唯一可以住人的岛屿,她是黄河上的一颗明珠,这里的每一根草,每一把黄土,每一块石子都记载着动人的传说故事。娘娘滩位于河曲县城北的黄河中流,黄河水到此一分为二,绕岛东西两侧而下,娘娘滩突起于两股水流中央,恰似一颗戏弄龙头的宝珠。在万里黄河之上,娘娘滩是唯一可以住人的岛屿。相传2000多年以前,汉文帝刘恒及其母薄太后,因受吕后陷害,被汉高祖刘邦贬至这座滔天白浪之中的偏僻孤岛,故称“娘娘滩”。

 

 

 

 

碛口古镇——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qi)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县相望。黄河与湫水河每年的汛期都会冲下大量石块,于是交口的乱石滩就会越垫越高,形成一道数米高的跌口,使得这一带河道犬牙交错,恶浪滚滚,船舶行走到这里异常险峻,非撞即翻,因此只能卸货。碛口,便成了秦蒙晋两岸三地水陆的重要集镇。

碛口古镇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蔺邑很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冲,之后历经秦、汉、两晋皆如此。南北朝后期,“五胡”猖獗,碛口成为抗击胡人的前哨,平定胡人的门户。到了隋、唐、北宋,定胡依旧。金朝取代北宋后,实现了北方大统一。从元代开始,碛口又成为“州、县”共管的军事战略要地。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这一水运优势,碛口西接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区,东连太原、北京、天津三市,曾经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5000年悠久的历史中,在12亿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能体现出我们民族精神最强音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壶口瀑布,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

黄河从河曲飞腾直下,似一把利剑将秦晋黄土高原劈为两半,豁开一道深邃的峡谷。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两大著名奇景“旱地行船”和“水里冒烟”,更是罕见。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惊涛骇浪之中的中华民族,又在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中发出了抗击日寇的怒吼: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抗战初期,诗人光未然在壶口临水渡船站在高山之巅,俯视黄河,见那黄河水似雷鸣,似海啸,似金戈铁马,吞云吐雾,震魂摄魄。诗人胸中汹涌着的激情似乎找到了喷射口:黄河那奔腾汹涌、咆哮怒吼的伟力,不正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保卫祖国母亲的力量所在吗?光未然的诗在作曲家冼星海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将对黄河的爱,对民族的爱与对侵略者的恨,凝聚于笔端,变成音符,变成或低沉,或高亢,或凄婉,或悲壮,或豪放的音乐旋律,于是名垂史册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八年抗战,无数中华儿女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时至今日,那气势磅礴的旋律,仍然阵阵荡耳,声声沁心……

 

 

 

 

 

龙门——华夏文明第一门

 

“大禹神功何处有,壶口南去有龙门”。当黄河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时候,它便进入了华夏文明第一门。

从壶口南行几十公里,便是龙门。黄河水流经龙门被约束于高山峡谷之中,愈近龙门,河床越窄,咆哮的河水在两岸挤压下横冲直撞,至峡谷尽头口处一个急转弯,狂涛倾刻撞在峭壁上,飞起雪浪,河水被迫回头冲上对岸巨石,巨浪迭起,浑黄的河水碰壁之后迅速退回,即刻又与矗立河床中的巨大礁石相击,再次怒涛翻滚,一柱柱河水冲向天空。这时,整个龙门峡谷,天上地下灰蒙蒙,此岸彼岸寒气侵。那情景简直象亿万个仇恨满胸的将士在厮杀混战——空气中迷迷蒙蒙的水之声。一番喧嚣之后,汹涌的狂涛在空中颤抖着摔落下来,落入谷底,终于跳出龙门,形成“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黄河千古奇观。

 

 

 

 

河东——黄河文明的源头

 

冲出龙门之后的黄河,绕过巍巍中条山,调头东去,处在拐弯处的河东大地被黄河揽在臂弯之中,环绕半壁江山,千百年来为人类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

发生在河东大地的涿鹿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它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形成,涿鹿大战还奠定了中华民族在不断融合中形成壮大的基础和趋势;通过融合而成的民族,必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便是华夏民族何以能够从涿鹿大战的远古不懈地走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

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丝绸,都印由“西荫”二字,据说是为了纪念嫘祖在这里发明养蚕、缫丝,织绸。在华夏民族遥远而朦胧的记忆中,黄帝的妃子嫘祖曾在夏县西荫村教百姓植桑、饲蚕、织丝。后来,养蚕业又从黄河流域流传到中国大地,人们将嫘祖尊为“蚕神”、“蚕祖”。

如果说“嫘祖养蚕”属神话传说,尚不足为信的话,那么,考古学家在西荫村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仅有的半个蚕茧化石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证明:西荫村是我国乃至世界蚕丝的发祥地。当年“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上等锦缎,都印有“西荫”二字,意在纪念夏县西荫这个人类蚕丝的故乡。

蒲津浮桥桥址,历史上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也是秦晋交往的重要渡口。在黄河故道边发现如此完整而古老的渡口遗址,在我国文物考古史上还是空前的。多少幕历史悲喜剧在这条古驿道的背景下轮番演出:黄河曾目睹了东巡而归的秦始皇耀武扬威地行经蒲津浮桥的盛况,也曾目睹过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城仓皇而逃的慈禧太后与光绪黄帝的狼狈之态。

 

 

 

 

风陵渡——点燃天下第一支火把的地方

 

黄河在“鸡鸣三省”的风陵渡与山西渭水相会。风陵渡地处山西最南端,自古便是晋、陕、豫三省的咽喉要冲,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称,它是黄河即将流出山西时对山西的再一次眷顾。

50年代末,考古学家在风陵渡附近西侯度村发现了数十件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特别是烧骨的发现,使西侯度闻名世界。此前考古学家只知道北京人会用火,而西侯度人把用火的历史一下推前到了180万年前,这在我国目前还绝无二例。而在此以前,中国处在旧石器时代,历时甚长,当时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生食状态。火的使用才使人类开始了熟食。用火熟食,对中国古人类当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这在人类自身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难怪人们称西侯度人为“人类烹调之祖”。

黄河水流过风陵渡后,在晋豫之间奔腾穿行,经三门峡,最终在垣曲县区盘沟流入河南,流入中原。与此同时,黄河也带着它在山西所蕴积的文明精粹,浩浩荡荡奔入中州大地,一泻千里,掀起狂涛巨澜。

 

 

 

本文综合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