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民俗】端午节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民俗】端午节

浏览量

【黄河民俗】端午节

 

 

夏历五月五日,即是端午节。在黄河流域,它又被称为端节、端阳、重午、天中节、蒲节、女儿节、地腊节、追节、享节、朱门、朱明等。因它是夏季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民国以来,又称此为“夏节”。

 

 

端午节萌芽于先秦。据今人考证,有恶日说、纪念屈原说、龙图腾崇拜说等多种。其中恶日说最为有理,验之史实,从先秦起,“恶五月”之说已广泛流行。其所以视五月为恶月,端午处于五月之初,受“恶五月”看法之影响,也自然被视为“恶日”。

 

0.jpg

 

汉代,端午节民俗在先秦的认识基础上逐渐形成。端午是“恶日”,古人从安全考虑,不得不想出种种御恶措施,如:五月五以五彩丝系臂、门户饰朱索,五色、采葱耳,取蟾蜍等。虽然汉代五月五也有食粽子之俗,然而当时还没有纪念屈原的内涵。汉以后,五月五纪念屈原的说法才传播开,端午节又有了新的意义。之后,端午节习俗在传承过程中,因外界因素影响又发生许多变异,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变得更加绚烂多彩,如部分地区称端午为“追节”,订婚后男方家要在端午给女家送礼;一些地区称端午为“女儿节”,有已婚妇女于端午节回娘家之俗;再如每年端午蒙古族人民会举行特色风俗活动——端午围猎。但就黄河流域而言,避恶除疫,仍是端午节民俗的中心内容。

 

 

端午节清晨,黄河流域各地均有贴门符的习俗。而在归绥地区,这日不贴符,而是把纸剪成蟾蜍、蛇、蜈蚣等形,贴于门首,谓之“驱毒虫”。河南郑州地区,还在堂中贴五色花纸,天师、虎、蝎之像及朱笔书写的“仪方”二字,其用意也与贴符相同。在黄河上、下游地区,端午还普遍流行在门窗上悬挂艾草、菖蒲和艾草编成的艾人、艾虎之俗。陕西延长地区,端午把艾蒲和纸牛一同贴在门上,名曰“镇病",集中体现了民俗中医学与迷信混杂的情况。

 

24a6a84351ef474dac20f094f74478ce.jpeg

 

清代以来,在甘肃、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端午还有在门上插桃枝柳枝、柏枝或杨枝、枣枝之俗。这些树木,均被民间赋予驱鬼伏邪的功能,认为门上插有这些树条,瘟神病鬼就不敢侵入,起到保护家人的作用,部分地区还有在门上挂红纸葫芦之俗。

 

201512-6-10C4427DEB6BA27D6B43C6006DD952AE-t.jpg

 

为安全度过端午和“恶五月”,民间还有许多个人防范措施。无论男女老少,尤其是妇女、儿童,都有系五色丝、佩戴香囊等习俗。此外,这日各地成人还有佩朱砂袋、艾虎、苍术等俗,对于儿童来讲,还有穿五毒兜、老虎肚兜、黄布鞋、佩布馄饨、涂雄黄等俗。给小孩涂雄黄,有的地区仅在额上涂,或用雄黄酒涂一个“王”字,象征虎符;而有的地区则在儿童额头、七窍、四肢、背部和肚脐等多处涂抹。

 

ee7502de30f8430c9026f9f5e24fa4c8_th.jpg

 

现如今,端午节大多数人只吃食粽子,端午食粽与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紧密联系起来,构成端午民俗多元及复合的特点。

 

15257690899816221.jpg

 

黄河流域的粽子品类较多,宋代已有角粽、锥粽、茭粽、简粽秤锤粽与九子粽之别,多以芦苇叶为皮,内实以糯米、软黍米和红枣、花生等,皮外再用马兰草或五色丝线捆扎。投艾灰水中煮熟,浸泡凉水中,色泽金黄,清凉去火,最适于大热天食用。

 

8dd009ba7c03c1b_size130_w500_h299.jpg

 

在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端午节还有祀神之俗和禁忌。如河南和山西部分地区,许多农家在这一天, 虔诚地祭祀瘟神,求其勿降瘟疫、陕西洛川,俗传是日为杨公忌,都不远行、绥德一带终日躲屋不出,称为“躲端午”。

 

 

在黄河流域部分地区,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每逢端午,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健壮剽悍的小伙子以五色纸龙置船上,扮成龙舟,荡漾中流,往来游歌。岸上有许多杂技、戏剧及锣鼓、小贩,游人如蚁,聚者如堵,岸上助威呐喊声不断,欢乐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