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艺术】古朴粗犷的海阳秧歌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艺术】古朴粗犷的海阳秧歌

浏览量

【黄河艺术】古朴粗犷的海阳秧歌

 

 

在山东普遍流传的第二大秧歌是海阳秧歌,其遍及海阳地区农村。海阳地处山东半岛南部,许多村民的祖先原是明清两代从外省区迁来的,他们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村落。海阳旧俗秧歌活动前须先祭祖。在秧歌队仪仗中,有一面宽约1尺长约5尺的绵帛,上书本村宗族家谱的姓名,称之“高照天”,此俗反映出海阳多为外来移民。年节活动中,在“高照天”上写明本村谱系,以示不忘祖先开荒辟地形成村落的业绩。

 

 

海阳秧歌古朴、粗犷,是综合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分为行进与广场两种,行进表演以两列纵队为主,队形变化少;各组成部分,对舞前进,节奏先慢后快,变换不多。广场表演别具一格,大型的场面变化虽然不多,但是各组成部分可以自成画面,灵活机动。其角色分别为大夫(亦称药大夫),花鼓(勇士打扮),货郎,翠花(亦称腊花)。整个表演过程中由土炮鸣礼,三进三退,群艺争辉,小戏尽兴等部分组成。

 

 

土炮鸣礼,土炮在当地又称三眼炮,与鼓子秧歌的炮相同。进村前点燃土炮,给村里人发出信号,轰鸣声中,村长带领全村群众迎接,若不出迎,则被认为是最大的不敬。两村若有前隙,一方送上秧歌,一方出村相迎,两村就又和好如初,这与鼓子秧歌相似。

 

 

三进三退,又称三进三出,是海阳秧歌特有的礼俗性舞蹈,是在进村前作为见面礼,广场表演后作为谢场的礼仪表演。它也是常用于迎接贵宾或两秧歌队相遇时表示敬意的舞蹈形式。

 

 

群艺争辉。表演前一名大夫撑开伞向观众致贺词,即兴编唱几句秧歌作为开场。然后在大夫的带领下,秧歌队合着大鼓等打击乐器的节奏边舞边进,布满全场。各种表演随着队形的变化,从一处走向另一处,使全场观众都看到不同的表演。货郎与翠花(腊花)的对舞,霸王鞭的欢悦,跑驴的诙谐.....相映成趣,异彩争辉,使人目不暇接。

 

 

小戏尽兴。大场过后,开始小节目的演出,在弦乐的伴奏中演出传统的小戏《锔缸》、《小姑贤》等,节目演完,全体演员又以三进三退谢场。表演至此虽已结束,但礼仪尚未完毕。当鼓乐手一停,大夫又代表大家致词,向主人的热情接待表示致意后,才算礼成。若有贵宾在场,先用鼓乐,群舞欢送客人后,大家才陆续散去。习惯上,主客双方都不能缺一点礼教,充分显示出重礼仪热情好客的齐鲁古风。

 

 

海阳秧歌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古朴粗犷的风格气派,灵活自如的表演形式。古朴与粗犷,是通过舞蹈形式表现出来的;灵活自如则是说明海阳秧歌的容纳性与兼容性。海阳秧歌中大夫与花鼓的舞蹈形象最为突出,他们所使用的道具伞和鼓,在其他秧歌中虽然也有,但大不相同。例如,大夫的伞不是撑开,而是配合右手的拂尘表演,下身常保持蹲裆与屈一膝的步态,比一般表演更吃力。慢节奏中强调造型,快节奏中不停挥舞,给人以力与坚韧的美。花鼓亦然,十多斤重的鼓在手中自由地挥舞击打,其气势确实与众不同。海阳秧歌虽然是群众娱乐形式,但强调礼仪,人人自觉遵循,处处体现团结融洽的气氛,这也是其他秧歌中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