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民俗】寒食节与清明节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黄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民俗】寒食节与清明节

浏览量

【黄河民俗】寒食节与清明节

 

d63f87bb84cd420092d38073845af052.jpeg

 

我国祭墓之风起于秦汉黄河流域,当时无统一祭期,唐代前期,固定的扫墓日期渐以形成,但其日期是寒食节而非清明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等,时间在冬至后105日,夏历三月初,即清明前一两日。这天,民间禁止烟火,只吃冷食。其渊源很早,一说源于周代禁火旧制,一说为纪念介子推。后一说普遍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黄河流域为甚。

 

 

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曾辅保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奉君,16年后,重耳回国当上晋文公,遍封群臣,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慕名利,背母隐居故乡绵山(在今山西介休市),后晋文公焚山以求之,介子推不愿出山,抱树木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改山名为介山,并下令介子推亡日禁火寒食。民间为纪念介子推,自觉遵守着这一规定。最初禁火时间为一个月,以致出现“老小不堪,岁多死者”的情况。东汉末,曹操占领并州后,特下《禁绝火令》,令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长服刑半年,主吏服刑百日,令长夺其一月俸禄。寒食风俗才稍有改变,渐从一月减为七天、三天、一天。以后,介子推渐被民间尊奉为神,寒食也从规定演化为习俗。关于介子推的故事与寒食禁火之俗由山西到黄河流域,至大江南北,愈传愈广,人们渐从卜吉祭墓定为寒食祭墓,到唐代时期,终于形成民间于寒食日统一祭墓的风俗。

 

 

宋以后,扫墓日期渐由寒食节向清明节过渡,清明节渐渐成为祭墓的主要时间,不过,直到清代,寒食扫墓禁火习俗还有相当遗存。如甘肃静宁此日不举火,即使来了客人,一样吃冷食;陕西绥德食前日备好黄米煎饼,家家不炊烟,当地呼为“禁烟节”。河南夏邑、汝南、固始、陕县,河北盐山,山西新绛、平遥等地此日也或食冷煎饼或食寒面。山西有些地方古俗愈淳,如岢岚、灵石、忻州、汾阳等地禁火三日,其禁甚严,当地人不仅食冷食,即使拜扫坟茔,也是把纸钱挂在冢上或树上,不焚。介子推的家乡介休市甚至到清中叶时仍保留着为介子推断火一月的遗俗,以此追悯家乡的贤臣。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和伦理观念的深化,明文规定,为了追悼亡亲,以表孝道,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需祭扫陵墓。从此,清明祭墓之俗兴起,并与寒食节融为同一个节日。经过元明两代的传承、演变与发展,到清代时,清明日习俗越加丰富,不仅有祭墓之俗,殡葬、迁葬、合葬也多在此日进行,还有城隍出巡。除唐代已有的踏青、插柳、秋千外,又增加了簪柳叶、柏叶、佩彩串、系卖科、演杂技、看花、植树、走百病、蒙童放假、禁女工等习俗,成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特别重视的一大冥节。

 

W020180404379700065291.jpg

 

寒食与清明节哀乐习俗并存的情况是此节日的显著特点,它既受着传统文化,又受到黄河流域物候现象的强烈影响,因此,对亡亲的哀思与娱人的欢乐便历代沿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