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俞敏洪揭密:山西为何成为最亮的星?答案惊人!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俞敏洪揭密:山西为何成为最亮的星?答案惊人!

浏览量

俞敏洪老师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狂夸山西并说到山西是天空中最亮的那一颗星星,照亮很多企业和山西人民前行!山西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发祥地之一,不仅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山西的美食、山西的民间演艺等更是让你流连忘返!

 

山西著名5A级景区

 

大同市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武周川北岸。武周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3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东北部,2007年5月,国家旅游局审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等。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晋中市介休绵山景区

 

 

绵山风景名胜区,2013年9月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绵山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

 

 

晋中市平遥古城景区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平遥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2015年7月平遥古城被评为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忻州市雁门关景区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7年2月25日获批准国家5A级景区。

 

 

临汾市云丘山景区

 

 

云丘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乡宁县,云丘山地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云丘山峰岭叠翠,景色秀丽,素有“姑射最秀峰巅”、“河汾第一名胜”的美誉。崇山、险峰、奇石、飞瀑、沟堑、清泉、溪流应有尽有,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自然冰洞、风洞群,和国内最大面积的天然红叶景观。2020年12月获批准国家5A级景区。

 

 

晋城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2011年1月17日获批准国家5A级景区。

 

 

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2018年10月获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的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长治市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

 

 

八泉峡被称为“太行第一雄峡”,集自然风光与现代时尚于一体。雄居太行山大峡谷中段,是峡谷内设施最全、线路最美、最具代表性的精华景区,蕴含了太行山之精髓。八泉峡原名“八道水”,因峡谷中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而得名。峡谷内将北方山川的壮观和江南秀水的柔美完美融合:有重峦叠嶂的山峰、鬼斧神工的峭壁、千姿百态的山石、绿浪滔天的林海、潺潺流淌的泉水、清澈见底的池潭,景区内有门楼景观、峡谷景观、索道景观和步道景观四大游览区域,主要景点36处。2020年1月,八泉峡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2022年7月15日,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舌尖上的山西美食

 

山西过油肉

 

 

山西刀削面

 

 

莜面栲栳栳

 

 

山西什锦火锅

 

 

定襄蒸肉

 

 

山西糖醋鲤鱼

 

 

山西糖醋丸子

 

 

黄芪煨羊肉

 

 

酱梅肉荷叶饼

 

 

高平十大碗

 

 

山西羊杂割

 

 

柳林碗托

 

 

浑源凉粉

 

 

闻喜花馍

 

 

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早名为“锣鼓”,俗称“家伙”,流行于山西省晋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艺术形式,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称。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晋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2006年5月20日,孝义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灵剪纸

 

广灵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蒲剧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晋剧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2006年05月20日,晋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左权开花调

 

左权开花调是山西省左权县的一种传统音乐。左权开花调因所有唱词一律以“花”为中心,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开花调音调简洁,深情感人,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2006年,左权开花调入选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平凤秧歌

 

“凤秧歌”是流行在原平的一种集体表演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表演时男女各半,男的头戴一顶草帽形的小帽,帽顶戴有一条既薄又窄,约长丈余,盘成螺旋形的竹圈,竹圈顶端置一鲜艳的红色绒球,形似凤凰头顶的红翎,故当地群众称其为“凤秧歌”。表演时,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一小堂锣,边敲边舞。2008年2月原平凤秧歌扩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秧歌”之中。

 

 

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产生、流行于临县,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秧歌,又称“阳歌”,在当地俗称“闹会子”“闹红火”“闹阳歌”,2008年伞头秧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莲花落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新干“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且用方言说唱。

 

 

灵丘罗罗腔

 

灵丘罗罗腔,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方传统戏剧,灵丘罗罗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2006年5月20日,灵丘罗罗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