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人家 · 舜风唐韵 · 非遗篇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学府街华宇百花谷D座906室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人家 · 舜风唐韵 · 非遗篇

浏览量

 

一、永济

永济背冰

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

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

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

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背冰”这一民间社火、舞蹈,动作简炼,

体现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民族精神。

长旺村家家户户都要出人参与,

或背冰,或背着家中最锋利的兵器,

比如铡刀、大刀等,

在刺骨严寒中展示着威武,

通过参与这一活动,

鼓励民众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

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河东说唱道情

永济道情起源于道教音乐,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东、西两路流派。

东路道情以卿头镇曾家营村为代表,

包括卿头、王杆、高淮等村,

人们把它惯称为曾家营道情。

它通过吟、唱的形式劝化人尊老爱幼、

助人为乐、勤俭持家、扬善弃恶,

在宣传教义的同时,

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张生和莺莺故事
山西永济现存遗迹
使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更加具体生动。
千百年来,
当地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互相借鉴,
故事叙事更加曲折,
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反对封建礼教,
主张婚姻自由的主题更加鲜明。

 

 

 

  

杨贵妃传说
山西省永济市首阳山前独头村
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故里,
这里广泛流传着有关杨贵妃的传说故事,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杨贵妃传说主要有以下内容:

玉环名字的来历、幼年从秃头到美女的典故、

杨玉环的宫廷生活、

“霓裳羽衣舞”的创作和杨玉环逃亡日本等

不同人生阶段的传说,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扑朔迷离的民间传说,犹如颗颗灿烂的明珠,

给这位大唐贵妃的一生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构成了杨贵妃这个人物完整的历史传说画卷,

是研究杨贵妃一生的有益补充,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牛郎织女传说
永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
作品中众多有关牛郎织女的古迹、
传说和习俗都集中在这一区域。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
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我国传统社会中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艺术反映,
是我国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产物,
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万荣

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始于汉代,
最早载于西汉刘向《孝子传(图)》,
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
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有相关记载。
《搜神记》中的董永遇仙传说,
因其主题突出、情节完整,
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
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
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芮城

线腔

线腔又名“线吼”、“线胡”、“线猴”,

发源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县,

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县

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

它最大的特色是采用提线木偶表演,

戏曲唱腔是在劝善调的基础上

吸收了秦腔“乱弹调”发展而成。

主要代表性的有

《青衣计》《钟鼓计》《怒沉百宝箱》等。

 

 

 

扬高戏

扬高戏是以船工撑篙(木杆)

所唱的号子为基调发展起来的地方小剧种,

主要分布在山、陕、豫交界处

以及宁夏、甘肃东部,

尤其以芮城沿黄河一带最为兴盛。

扬高戏属多声腔剧种,

剧目内容包含了众多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以及神话故事传说等,

曲牌、锣鼓经资源丰富,

唱腔尾音上扬,多用手锣伴奏。

 

 

 

芮城木偶戏

杖头木偶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操纵表演艺术,

芮城当地称其为“肘猴”。

旧时,芮城“肘猴”班社众多,

清代道光年间,

老艺人尚程凯创立了杖头木偶“晋兴班”,

至今已传承150余年。

芮城杖头木偶多用于婚庆喜事、

传统节日、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

演出场地不受限制。

木偶道具有大、中、小三种,

分为暗杆木偶与明杆木偶;

结构由偶头、偶肩、偶杖杆三部分组成。

木偶造型细腻传神、刚柔兼备,

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无脸谱化。

芮城杖头木偶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一带

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枝独秀,

它将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生活情操融于其中,

覆盖面广,影响力大,

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价值、

艺术欣赏价值和戏曲研究价值。

 

 

 

四、运城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即蒲剧,

当地人通称“乱弹戏”,

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

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

和陕西、河南、甘肃、宁夏、青海、内蒙等省的部分地区,

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

 

 

 

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国三国时期

蜀汉著名将领关羽(160—220)

“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被尊称为武圣的关公,

与文圣孔子齐名,

千余年来,

相关社区及群体以在关帝庙举行祭典活动

作为关公信俗的主要实践方式。

 

 

 

盐湖龙灯舞

龙灯舞是运城市盐湖区贵家营村一带民间传统舞蹈,

相传起源于明洪武年间。

清代中叶,

老艺人梅守正自发组织舞龙队

到河南、陕西等地参加各种祭祀活动。

到了民国期间,

艺人们在原有的舞龙基础上,

进行了再创作,

加入了柔丽妖媚的“魔女”,

故又名“龙灯魔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