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人家 · 丹峡水韵 · 非遗篇
一、平陆
地窨院建筑技艺
地窨院,
又称“地坑院”、“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
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
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这种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形式
以山西南部黄河之滨的平陆县境内居多。
平陆高调
平陆高调,原名“丝弦戏”,
俗称“山窝子戏”,
形成于清同治年间,
起初流行于平陆县沙口、张峪一带,
后渐扩展至夏县、芮城、临晋、运城
及河南的陕县、灵宝和陕西的潼关、滑南等地,
因其演奏时所用主奏乐器是四胡(四弦),
故又称“四弦书”。
平陆高调集民间说唱与口头叙事作品为一体,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
突出当地民性特点及传统美德的风貌,
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夏县
司马光传说
司马光传说流传于山西夏县一带。
千百年来,
关于司马光的传说故事一直被世人盛传不衰,
尤其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故事本身
而成为“智慧文化”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
司马光以德治国的思想是
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其中所包含的
“诚信、勤奋、机敏、善一”的美好品质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财富。
嫘祖养蚕传说
嫘祖,
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
《史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
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是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
三、垣曲
垣曲曲剧
曲剧,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
是在河南当地流行的鼓子曲和踩高跷表演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盛行于河南及山西南部的垣曲县境内。
垣曲县曲剧团是山西省唯一的专业曲剧团。
听曲剧、唱曲剧,系垣曲当地民众婚庆、
庆典当中主要的娱乐内容之一。
怀梆戏
怀梆戏也叫“怀庆梆子”、“老怀梆”,
属于梆子腔体系的稀有剧种,
源于明末,
在垣曲县的蒲掌乡、英言乡流传,
以独特的唱腔、念白、音乐形式称著,
深受百姓的喜爱,在当地极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