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人家 · 千年晋韵 · 非遗篇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人家 · 千年晋韵 · 非遗篇

浏览量

 

一、汾阳

 

汾阳王酒传统酿造工艺

汾阳王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代表之一,

其酿造工艺是从唐代名将

“汾阳郡王”郭子仪的王府家酒传承、

演变而来的。

汾阳王酒是以汾阳优质高梁为原料,

将大麦、豌豆与神泉水等物质

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发酵,

并采用缓火蒸馏而生成。

汾阳王酒传统酿造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还产生、累积了大量的文化史料、

文化遗存和众多故事传说,

更为其增添了厚重的文化魅力。

 


汾阳地秧歌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

山西省汾阳、孝义一带的的汉族传统舞蹈,

因最初是以民间歌舞形式在平地上进行表演,

故称“地秧歌”,

人们又称其为“掏场子”,

一般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

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

 汾阳地秧歌历史久远,

表演形式多样,

当地人民娱神崇祀的一种民俗活动形式,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具体呈现,

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峪道河马跑神泉传说

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

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水文地理环境,

千百年来在造就当地地貌、风物的同时,

也孕育了许多民间故事。

《马跑神泉的传说》、《吕洞宾种水的传说》、

《水母娘娘的传说》、《彪岭樵歌》、

《神坡梁》和《白彪岭的传说》等,

对于研究农耕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思维方式,

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汾州八大碗制作技艺 

汾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

历史上是一个商贾云集的重镇。

优越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

催生了汾州传统宴席制作技艺,

并且代代相传至今。

汾州传统宴席集历代汾阳传统菜肴精华,

共分“四盘八碗席”、“八盘八碗席”(二八八席)、

“八盘八碗八烩碗席”(三八八席)三种,

其中“八盘八碗席”使用最为普遍。

 

 

汾阳围铙

汾阳围铙旧称虢虞围铙,

因表演时以大鼓为中心,

持铙者环鼓排立演奏而得名,

虢虞围铙表演道具很简单,

主要是鼓、铙、钹、镲四种打击乐器,

鼓有大鼓(代表王)、中鼓(代表师帅)、

战鼓(代表士兵),

大鼓用于指挥钹(代表司马),

中鼓用于配合大鼓指挥铙(代表卒长)

,而战鼓和小镲(代表乡民)用于渲染气氛,

鼓铙钹镲各司其职。

 

二、交城

 

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

交城滩羊皮是山西省交城县

皮草匠人用陕甘宁青区域的“滩羊”生皮,

鞣制成的名贵裘皮的总称。

交城滩羊皮精选原材料,

经精心鞣制而成。

 

交城琉璃咯嘣制作技艺

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

汉族地区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薄玻璃制作的响器。

交城琉璃咯嘣以紫红色玻璃融化吹塑成型,

状如瓶形葫芦,有薄而平的底,

通过吹奏中间的细长管,

使内部空气回流震动

而发出“圪嘣、圪嘣”的清脆声音,

在民间广为流行。

 

 

 

云香制作技艺

吕梁市交城县大营村

自古就有生产“云香”的历史,

制作云香原材料

包括骨料、粘结料、助燃料、香料。

云香造型别致,燃时长久,

焚法各异,香味悠扬的特性,

受到晋中文化圈中民众的默认,

它体现了区域宗教文化的历史烙印,

对黄河中游农耕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三、文水

 

 

文水鈲子

文水鈲子是流传在山西省文水县境内的

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锣鼓打击乐表演形式,

音乐豪放雄浑,粗犷奔放,

古朴厚重,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

因其起源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带,

故又称岳村鈲子。

作为农耕社会中祈雨祭祀的音乐,

它被当地百姓代代传承,

并逐渐与他们的生活习俗相结合,

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

被广泛运用于迎神赛社、日常迎宾仪式

以及其他活动场合,

成了文水县传统音乐艺术的名牌。

 

 

 

文水长拳

文水长拳是北方武术中较有影响的一种拳术,

因由清朝著名镖师左昌德创始,

又名左家拳,

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文水马西铙

马西铙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马西村一带

古老而独特的汉族民间器乐,

因演奏时以铙为主而得名。

马西铙原称“嘡咣咣”,

是文水当地祈雨祭祀时的主要器乐表演形式。

文水“马西铙”节奏复杂多变,

旋律起伏跌宕,

表现出豪壮、雄浑、粗犷、

热烈、古朴、厚重的艺术风格,

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农耕祭祀、

民风民情、器乐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四、孝义

孝义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

有的地方又叫“皮猴戏”、“纸影戏”,

它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

表演、光学、力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的

一种独特戏曲形式。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

孝义皮影中的影人造型是用驴皮、牛皮

或者羊皮雕簇而成,

由头楂、影身两部分组成。

孝义素有“皮影之乡”的盛誉,

千百年来,就是在这块广袤的黄土地上,

孝义皮影汲取着历史积淀下来的丰厚营养,

用光与影的默契交融,

演绎着来自民间或悲或喜的生活,

寄托着普通百姓淳朴而善良的希冀,

因而这朵艺术奇葩,质朴古拙,写意传神,

凸显着黄土高原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孝义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是

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地方稀有小剧种,

主要流行于吕梁、晋中、太原等地,

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

而皮影多在夜间演出,

以纱窗借光亮影,

故亦称“月调”、“影调”、“纱窗腔”。

 

 

 

孝义面塑

孝义面塑是流传在山西省孝义市

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

孝义地区盛产小麦、黍米和杂粮。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每逢重大节日、婚丧嫁娶、

生日做寿、盖房上梁等场合,

就会做各种各样的食用面塑。

孝义面塑以师徒口传代代相承,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传统美德、

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历史积累,

具有较大的历史、

文化和科学价值。

 


孝义剪纸

    孝义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早年孝义的民间剪纸由以下几种类型构成:

一是巫术信仰习俗和残存的

先民图腾崇拜的剪纸;

二是传统的民间礼仪活动的剪纸,

包括岁时节令的民间剪纸

和人生礼仪习俗的民间剪纸;

三是服饰习俗中的民间剪纸等。

现如今的孝义剪纸则是用各种色彩、各种手法,

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美好的现实生活,

以美化生活为动机,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情感,

有着深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五、介休

 

 

介子推传说

绵山,亦名绵上,

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

携母隐居被焚在此,又称介山。

在介休绵山一带,

至今广泛流传着关于介子推的大量传说,

并以此衍生出寒食节这一民俗活动。

介休介子推传说是我国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

社会教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更是研究节日起源的重要依据,

备受民众和学界的广泛重视。

 

 

六、平遥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晋中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

“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

在古城三件宝中,漆器列为首。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

(北京金漆;福建脱胎;扬州点锣;平遥彩绘)。

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

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

耐热防潮,经久耐用,

诚为漆器中之精品。

 

 

 

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

平遥牛肉是山西平遥县

一种风味独特的地方肉食产品,

以其独特的色、香、味而享誉全国。

平遥牛肉传统制作工艺独特,

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

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

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

都十分讲究。

依靠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

气候、人文等因素,

采用考究的选料方法

和独特的腌、卤、炖、焖制作工艺,

所产牛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

营养丰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

 

 

 

平遥“长昇源”黄酒酿制技艺

“长昇源”创于明崇祯(1624—1644)年间,

初期字号为“聚昇源”,

主要制作经营点心、黄酒、

醋、人丹等多种物品,

尤以黄酒最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