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人家 · 晋国古韵 · 非遗篇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南中环街529号清控创新基地B座1608

电话: ‭186-3437-0215‬

电话: ‭185-3683-0215‬

E-mail: 3362757492@qq.com

新闻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人家 · 晋国古韵 · 非遗篇

浏览量

 

一、曲沃

曲沃碗碗腔

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

属于皮影戏腔调,

因其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

又因其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

故也被称为“阮儿腔”,

还有一说叫“湾儿腔”,

因其产生于黄河湾处。

 

 

曲沃花葫芦

葫芦工艺在我国渊源流长,

千百年来,

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

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曲沃县北曲镇下坞村四季分明,

土地肥沃,

是种植葫芦的天然场所,

 

 

任庄扇鼓傩戏

任庄扇鼓傩戏是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民

于每年元宵节前后进行的一项古老的祭祀表演活动。

整个祀神活动围绕着祈祷丰收

和禳瘟逐疫进行,

即“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

 

 

曲沃琴书

流行于山西南部曲沃县

及其周边山、陕、豫三省交界地带的

一种传统曲艺表演形式,

因表演时演员手持八角鼓和单扇钹交替击节伴奏,

故旧称“鼓儿书”或“铰子书”。

 

 

二、新绛

新绛戏曲剪纸

新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

相传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诗中曾称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澄泥砚制作技艺

澄泥砚原产于泽州(今山西晋城)、

绛州(今山西新绛)、

虢州(今山西平陆与河南灵宝交界之地)一带,

与端、歙、洮砚齐名,

是我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陶砚。

其制作工艺可概括为“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

即以人工澄炼之泥做原料,

经特殊焙烧工艺制成,

是界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炻器。

 

 

新绛面塑

逢年过节,

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

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

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

花色绚丽,面塑制品华丽别致,

造型较为夸张,

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绛笔制作技艺

如今,新绛县内坚持绛笔传统手工制作的

以于良英笔庄和積文斋笔墨庄最具代表性。

于良英老人经多年探索、研究,

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

仅对羊毛处理就有撕、搦、沤、合、

刮、齐、冲实、绘、间、通等82 道工序,

裁笔、焊笔更是精益求精,

所制之毛笔毫尖、锋齐、

刚健、型圆四德皆备,

深受用户欢迎。

赵氏孤儿传说

新绛赵氏孤儿的传说

经过两千多年的口口相传和历史流变,

逐渐形成了以“下宫之役”为核心内容,

程婴救孤、公孙杵臼设计救孤、

韩厥藏孤等故事为主要故事点的传说形态,

并继续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绛县

绛州飞龙制作技艺

绛县自古就有舞龙的习俗。

年末岁首,民众精心制做出各种形制的龙,

把它做为吉祥物在空地场院和村头巷尾翩然舞动,

以此祈求五谷丰登,来年好运。

民间艺人为了能够表现神龙腾飞的状态,

在传统“地龙”的基础上,

运用科技手段,

依靠气体的比重差异和严谨的设计制作,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飞龙艺术。

 

 

绛县布扎

绛县布扎虎色彩鲜艳、明快,

造型夸张、生动,工艺精湛,

以土布为主要原料,内装锯末,

再绣上各种吉祥图案,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是美好理想的化身和平安、吉祥的祝福,

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纽带。

 

 

晋文公的传说

晋文公作为一代霸主,

辞世后长眠于下村西郊,

他足迹所至,

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传说。

整理、抢救这些传说,

对保护、继承传统,

推动先进文化,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侯马

麒麟采八宝

自清代中、晚期以来

流传在侯马市乔村的一种拟兽类舞蹈,

多在传统节日、庙会、拜神、祈雨时表演,

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其文化内涵深厚,表演磅礴大气,

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是华夏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侯马刺绣

山西刺绣的典型代表之一,

具有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

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的特征。

尤其作为服饰刺绣,它与人的性格相协调,

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相联系,

而且与岁时风俗、人生礼仪、文学、

绘画及宗教等文化现象相融合。

 

 

侯马布老虎

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手工艺制品,

又是精美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

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

它品种繁多,极具乡土气息。

 

 

 

侯马台骀锣鼓

台骀锣鼓流传于侯马西部的高村乡西台神村,

它由晋王祭祀用的宫廷音乐发展而来,

因祭祀汾河河神——台骀而得名,

距今已有2500 余年的历史。

 

 

五、翼城

 

翼城旱船

孝义旱船是翼城县王庄乡

孝义村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历史悠久,表演套路多,

一般在正月十五闹社火时表演。

 

 

翼城花鼓

山西民间鼓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俗称“打花鼓”,

又叫“斗花鼓”和“闹花鼓”。

所谓“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

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翼城琴书

俗称“本地书”,

是流行于山西南部翼城县

及周边曲沃、襄汾、浮山、沁水、绛县等地的

一种曲艺表演形式,

其早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敲击铰子

或击打扬琴、弹奏月琴自行伴奏,

用翼城方言乡音说唱相间表演。